遥远的南非,在一个外国游客眼中,它是什么?
是当年淘金者乔治.哈里森梦里的黄金城;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迪亚士眼中的“风暴角”;是白人曾经的乐园;是黑人曾经的梦魇;还是世界各地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约堡:一次摔跤催生一座城市
历史有许多偶然,这些偶然如同大海海面上泛起的泡沫,转瞬即逝。但对于当年的淘金者乔治.哈里森,一次偶然的发现就注定他必将名垂史册。
哈里森怀揣掘金梦想,从澳大利亚辗转到了美国大西部,后来又跑来南非碰运气,哪料到四处碰壁,发财梦遥不可及。他早已有点心灰意冷,到了兰格里格特农场(即现今约翰内斯堡近郊),靠帮别人建造房子糊口。年一个清晨,浓雾尚未褪尽,他正快步下山,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原来是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骂骂咧咧地爬将起来,捡起那块石头砸向了地下。这样似乎还不足以解恨,他又抬腿踢向石头。就在此时,他的脚僵在了半空中,其中一块碎石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让他顿然眼前一亮。“上帝,真的是黄金!”激动万分的哈里森捡起那块碎石,对着阳光反复察看,终于,他确信自己寻找到了梦寐以求的黄金。
是的,哈里森这回不再是在发白日梦,他的偶然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一条绵延公里,宽约24公里的弧形金矿脉就潜藏在那块人烟稀少的土地上。很快,一股淘金热席卷了大地,财源滚滚而来,约翰内斯堡应运而生。
哈里森在以极低廉的价钱将开发金矿的所有权贱卖他人后,即不知所终。哈里森的故事也印证了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发现与拥有是两回事,发现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但并不意味着你能拥有整个世界。
从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开车前往酒店途中,可见到公路两侧有一些矿砂颜色的小山丘,导游说那其实是些人造山,由开采黄金时挖掘出来的矿石堆积而成。现在约翰内斯堡南部区域的地下大部分都是空的,都是当初挖黄金给挖空的。沿途还能见到一些铁路线,建于19世纪初,在发现黄金矿脉之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土坡上生长着尤加利树,是后来为了保护生态种植上去的。在南非有此一说:哪里有尤加利树,那里就有黄金。
约翰内斯堡城内如今辟有一座黄金矿脉博物馆,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在采金矿遗址上修建的主题公园,是当年哈里森发现金矿所在地。直至金矿被关闭前,这里的总采掘量已达到万吨。黄金在约翰内斯堡乃至南非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南非被誉为是由金子和钻石垒起的国度。
南非黄金采掘的历史,最形象直观的莫过于这座黄金矿脉博物馆。游客头戴安全帽,手提油灯,乘坐电梯,可扶摇直下地底米深处,实地体验一番当年采掘金矿的景况和艰辛。据说金矿在最鼎盛时期,矿工最深曾要下到米的地底作业。游客在这里还能观看到液态黄金的提纯过程,以及制造金币的即场表演。有本事的游客还可试试自己的力气和运气。这里专门放有一块金砖,重达12公斤,只要你能用一只手一把抓起,这块金砖就归你所有。
好望角:一次探险发现新世界
好望角,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甚至尚未认知南非之前,我们就从历史课本中读到了好望角。
好望角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的宿命。好望角使迪亚士功成名就,也令其万劫不复。他与好望角缘定三生。
今天,我终于站在了这个天涯海角,世界的尽头。此刻我的心情也是波澜起伏。看看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是如何描述发现好望角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的:“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好望角其实是一座突出于海湾的山体,山体长长地延伸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两大洋之中,如同鳄鱼峥嵘毕露的巨爪;山脚下是一条布满了白色砂石的小小沙滩,如今被命名为迪亚士海滩。
登上高高的展望台,极目远眺,海面上波光鳞鳞,风平浪静。微风轻拂,仿佛在向人们细语呢喃着前尘往事。
迪亚士领命前去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可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在海上,哪怕再微弱的风力,最终也能酝酿成致命风暴。船队被风暴裹挟着,在大洋中漂泊了13个昼夜,昏头转向间与好望角擦身而过。返航途中,再次绕过好望角,那天的日子如同今天,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曾经在此经历过九死一生劫难的迪亚士,心情始终难以平复,遂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何以“风暴角”之名到后来又被“好望角”取代呢?说法有二:一说在迪亚士回到里斯本向葡王复命时,葡王认定只要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抵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大陆,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另一说葡萄牙另一位航海家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财宝顺利返航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以示到了这里则可交上好运。
两种说法无论真伪,都旁证了“好望角”和“风暴角”是这个峥嵘海角的一体两面。这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两大洋交汇之处,一面的海水颜色较深,一面较浅,是两大洋的最大区别。有时,两股海流在这里呈胶着状,形成巨大的漩涡,场面极为壮观;这里,曾经是欧亚航线的必经之地,交通战略地位超然,但这里也是过往船只的“百慕大三角”,许多途经船只都曾罹难于此。迪亚士在其航海生涯的后期,再次追随庞大船队远航印度,却不幸在好望角附近的一场风暴中葬身大海。
迪亚士以自己冒险一生的行径,向世人昭示了如何才能成就为勇者:对某些事物的执着,不仅异于常人,不仅拥有热情,其精神特质更可能接近于痴迷乃至疯狂。
年,遵照一位开普敦建筑师的提议,好望角被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今到访的游人见到的好望角,与年前迪亚士所见的一模一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飞禽走兽、鱼虾螃蟹,统统都在保护之列。
那天,我在海滩上留连了许久,偷偷将一块白色的石头掖在了裤袋中,并不远万里带回国内,将一段峥嵘岁月留在了身边。
一个国家三座首都
到了南非才知道,南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度: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司法首都隆方丹。
如此奇特的行政建构,源于南非实行共和制度,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国家的立法机关(国家议会)、行政机关(总统)、司法机关(法院)之间的权利分立和相互制衡。
这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多头运作,给南非政府的运转带来了诸多不便。每当议会开会时,南非中央政府主要行政部门的头头们都要跑到开普敦开会,南非空中繁忙到几近遭遇“塞机”的景况,官员们乘坐飞机往返开会,也被视作苦差。
我们曾探访过其中的两座首都:立法首都开普敦,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发觉这两座城市都异常美丽。开普敦的美是欧化之美。作为南非最早诞生的城市,自荷兰人开埠,历经多年,数度易主,开普敦先后留下了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痕迹,成为南非白人心中的“母亲城”。
举目望去,街头上各式欧美建筑鳞茨栉比,渔人码头、白色游艇、林荫大道、市政厅大厦、格鲁特大教堂......处处彰显着浓郁的欧洲文化。那座红白相间的国会大厦,更昭示着开普敦作为南非“立法首都”的荣耀。自年伊始,那里便是开普敦议会所在地。
开普敦的美还是一种自然之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一生之中非去不可的地方”并非浪得虚名。它前拥碧波荡漾的大西洋海湾,背枕乱云飞渡的“上帝的餐桌”桌山。阳光、沙滩、海鸟、野生动物,还有人类自身,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和谐共处,相互依存。难怪英国王室视这里为永久居留地,撤切尔夫人的儿子全家、戴安娜王妃的兄弟等都已在此驻足入籍,那位大名鼎鼎的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在造访过开普敦后,当场一掷千金,在开普敦的海岸线上购下豪宅。
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美则是一种精致之美。与开普敦相比,比勒陀利亚极其袖珍:面积只得平方公里。但在南非,它的建城历史也不算短了:年建城,为纪念布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比勒陀利乌斯而被命名为比勒陀利亚。
比勒陀利亚又有“紫薇之城”的美誉,每年10月,南非独有的紫薇树花朵盛放,将这座城市遍染成紫色的海洋,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城市之一。站在联邦大厦宽大的台阶上,比勒陀利亚城尽收眼底。坐落于山麓之下的联邦大厦,是南非总统府所在地。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的宣誓就职仪式正是在此举行。这里还举办过世界三大男高音的世纪性音乐会。
南非是谁的南非
南非各个社会阶层犹如一杯卡布奇诺咖啡:底部是黑色咖啡,中间层是白色雪糕,上层只是一小撮的可可粉。
这是南非现实的形象比喻。
南非今天到底是谁的国度?
万人口中,0多万是黑人。从人口比例上说,黑人是这个国度的真正主人。但在种族隔离政策实施时期,黑人位于这个国家的最底层,不见天日。经过旷日持久的民族解放斗争,随着黑人总统曼德拉上台,南非国大政府执政,南非掀开了黑人主政的新篇章。
新南非诞生后,政府对占据了人口大部分的黑人实行了明显的帮扶倾斜政策。仅举一例,为了提高黑人的居住环境,政府特意在风光绮丽的桌山半山腰修建了好几座公寓,以吸引当地黑人入住。
自曼德拉上台执政后,随之而来的是80万南非人移民世界各地,南非经济更是一度大幅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在黑人总统上台之前,南非的经济堪比欧洲丹麦,之后,经济总量大幅下滑了30%。在南非白人社会中弥漫着一股世纪末日的情绪。
种族话题在当今的南非是一个禁忌。但南非之行的路上,我们仍就这一话题展开过热烈争论。先后带我们行走南非的两位女导游,对黑人的观感就有天渊之别。前者历数黑人的“七宗罪”,尖锐批评某些黑人的贪婪、懒惰、愚蠢以及不文明行为,比如,黑人对有钱人的肆意抢掠枪杀,对主人的不忠以及以德报怨,黑人的“贫民窟”现象,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后者则较为客观、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当今黑人的社会表现,认为黑人中既有优秀者也有不肖者,之所以大部分黑人仍处于社会底层,是社会对他们欠债太多。
争论归争论,事实上此行我们始终无法回避一些社会现象。约翰内斯堡约万人,黑人人口占70%,其犯罪率之高,令其戴上了“世界上最危险城市”的恶名,一般旅行团队的行程基本上是不予安排入城参观的,足见其危险的程度。
说,到市中心转一圈,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地道的黑人城市:脏乱,混杂,赌博、妓院公开化合法化,那些当地白人与有钱人大都选择在近郊居住。在开普敦通往国际机场的路上,仍可见到连片的黑人窝棚区。这些“贫民窟”犹如美人身上的一个个脓胞,极为碍眼刺目。一些挣了大钱或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的黑人,纷纷搬离,入住白人或有色人种的高档社区。
在南非,艾滋病非常猖獗,每天有人感染艾滋病,每年有万人倒在了艾滋病的魔爪中。有人担心,如此下去,20年后,黑人的平均寿命只得30岁,那么,掌控南非的实权又将回到白人手中。
这一天,最终会来临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sfz/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