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獾雄性平均体长98厘米,雌性平均体长91厘米,雄性肩高39厘米,雌性肩高35厘米,雄性体重9~14千克,雌性体重5~10千克。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体型和獾的体型相当,蜜獾身体厚实,头部宽阔,眼睛小,外观看不出耳朵,有个外观平钝的鼻子。雄雌间的体型差异甚大,雄性的体重有时是雌性的二倍。蜜獾身体粗壮似獾,爪子强壮,可以捣毁蜂巢,坚厚的皮肤和粗糙的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因喜食蜜蜂幼虫和蛹而得名。
蜜獾通常在非洲和亚洲的南部和西部出现。吉尼斯世界纪录把它命名为“最大胆的动物”。这种动物表面看起来很可爱,实际上几乎会攻击所有东西,它很聪明能够知道敌人的弱点。例如,当面对的是一个男人它会攻击他的睾丸。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使用工具的一种动物,例如用原木作为梯子。
蜜獾喜食蜜蜂幼虫和蛹,它们会不顾自身的安危直接冲进蜂箱——这往往不幸的导致其死亡。蜜獾能杀死幼年尼罗鳄,而且它是非常有效的蛇杀手。它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吃掉1.7米的蛇。这些动物的凶猛在自然界众所周知的,甚至有些猎豹或者狮子在与蜜獾的交手中也会被蜜獾反杀。
蜜獾对蛇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蛇毒有抵抗力的动物之一。对待异类性格凶猛、好斗。性格勇敢,坚毅,顽强。捕猎效率很高,与其它掠食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蜜獾总是不停的捕食以满足自己不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其他的掠食动物往往在捕食一次之后进行休息。蜜獾的猎物约有60种,从小昆虫到小兔子,它们都能吃。一只雄性蜜獾每小时能轻轻松松地奔跑9.6公里,它的活动范围超过平方英里甚至更大。
蜜獾经常在夜间捕食,白天躲在洞里或者岩石缝里睡觉。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白天也觅食,善于挖洞,蜜獾有力的武器是它的爪子和牙齿,是它的凶猛,几乎什么都不怕,非洲豹捉到它要用1小时才能将它制服,因为它的皮毛光滑韧性强,很难伤到体内,蜜獾同类有自残现象,尤其对幼崽,只有一半幼崽能长到成年。
““平头哥”蜜獾素以勇猛无畏著称,但受限于体型,能捕杀它们的动物还是不少的。成年蜜獾的捕食者主要是狮和豹,幼年的还有胡狼和非洲野犬等。由于蜜獾防御力、反击力都很强,而且没多少肉可言,大型食肉目捕杀它们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所以蜜獾没有严重敌害。
“平头哥”蜜獾是出了名的网红动物,其勇猛无畏的个性早已深入人心,一些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显示,它们敢和花豹甚至狮群硬碰硬。这种动物虽然非常凶猛善战,但受限于其体型,能杀死并吃掉它的猛兽还是不少的。那么,“平头哥”的天敌有哪些呢?
胡狼和蜜獾是一对冤家在卡拉哈迪跨界公园(位于南非和博茨瓦纳交界处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蜜獾专家贝格等人对蜜獾和该地其他食肉目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把公园的20种食肉动物按照体重分成三个级别:小于1千克是小型,1-12千克为中型,大于12千克的属于大型。
这样的话,蜜獾(雌性平均6.2千克,雄性平均9.2千克)就被归类到中型食肉动物,而和蜜獾差不多大的黑背胡狼也属于中型这个级别。
大型食肉动物中除了棕鬣狗和猎豹之外,都捕食过成年蜜獾和小蜜獾。而中型的黑背胡狼虽然没有捕食成年蜜獾的记录,但会捕杀小蜜獾。
专家发现小型食肉目只能作为蜜獾的猎物,而中型食肉目中,唯有黑背胡狼能对蜜獾造成威胁,有三次捕食小蜜獾的记录。黑背胡狼对蜜獾幼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有四次,母蜜獾(窝里有不到一个月大的幼崽)被观察到气势汹汹地把胡狼驱赶到离窝80-米远的地方。
母蜜獾的激动并非没有缘由,四次事件中有两次,胡狼趁着母蜜獾在离窝10米处觅食的时候,把头和肩探入蜜獾的窝中,试图把里面的幼年蜜獾掏出来吃掉。
其他地区的胡狼也捕食过小蜜獾,学者约菲年指出,尼日尔北部两只金背胡狼杀了一只蜜獾幼崽。
大型食肉兽是蜜獾最主要的捕食者大型食肉目中,狮子和豹子都捕杀过蜜獾,斑鬣狗可能也捕杀过。在被杀的七只成年公蜜獾中,其中三只根据现场狮子的脚印和蜜獾头骨上的穿刺伤来看,显然是狮子干的。被杀的母蜜獾中,一只确认被豹子所杀,两只根据足迹和咬痕判断是死于大型掠食者。三只幼崽被大型掠食者杀死,其中两次是母蜜獾和幼崽都被杀掉。
卡拉哈迪猎豹和蜜獾之间没有什么互动,不过在南非的林波波省,瑞托拉克5年报道过一个猎豹尝试捕食亚成年蜜獾的例子。
上图中母狮咬着小蜜獾,一般的动物此时必定无力回天,但蜜獾不同,实际上小蜜獾之后挣脱了母狮的控制,继续为自己的生存和狮群战斗着。
和给大众留下的印象不同,蜜獾并非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它们会尽可能避免和大型掠食者遭遇。专家发现,蜜獾在七次猛嗅草地上的新鲜足迹气味后(四次为狮子,一次豹子以及两次斑鬣狗),都无一例外地改变了行进方向。其中有一次,一只公蜜獾在闻过狮子的脚印后,受惊似的飞快跑进附近的一个洞穴,躲到第二天才出来。
学者EnhleKheswa等人年的文章指出,在南非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豹子的存在对蜜獾的出现率产生了负面影响,表明蜜獾在积极避开与豹的遭遇。Enhle分析,这可能是种间捕食或竞争的结果,即蜜獾通过减少在豹子出没之地活动,以避免与这种潜在捕食者发生遭遇。
蜜獾为什么敢和大型食肉兽“横”?很多影像资料证明了,当避无可避时,蜜獾面对大型掠食者的反应倾向于战斗而非逃走,专家在卡拉哈迪的科考也印证了这点。蜜獾在近距离下防御掠食者的手段主要包括:发出威胁性的尖厉叫声,竖起毛发,从肛门的臭腺释放出刺激性气味以及向掠食者急速猛冲。这种防御被观察到两次成功地阻止了豹子,对狮子和斑鬣狗各成功一次。
在与斑鬣狗的互动中,蜜獾一开始是一动不动地平躺在草地上,同时嗅着三只鬣狗的气味,当斑鬣狗离它只有2-3米时,蜜獾起身冲向鬣狗并尖叫着释放气味,接着就跑掉了,鬣狗并没有尝试追捕蜜獾。其他学者也在蜜獾与斑鬣狗、棕鬣狗的互动中观察到类似的情况。
对于为何蜜獾能这么“横”,专家也在身体结构上给出了解释:蜜獾那厚而松散的皮肤往往令掠食者难以结结实实地咬住,这使得它在被咬的同时能够扭过身子反咬攻击者。
在专家的科考调查中,有一个例子足以支持这种说法,一只母豹在和一只6千克重的蜜獾搏斗时,花了长达52分钟才最终锁住蜜獾的喉咙并杀死了它。此外,学者劳滕巴赫和沃斯特在3年也报道过,六只狮子花了15分钟才杀了一只蜜獾。由此可见,蜜獾的皮肤赋予了它极强的防御力,要是换做一般的动物,早被狮子豹子锁喉杀了。
母豹想捕食小蜜獾,被闻讯赶来的母蜜獾赶跑
大型爬虫和狒狒偶尔击杀蜜獾古人云: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在蜜獾身上也应验过,我们知道,蜜獾喜欢捕食各种无毒和有毒的蛇,甚至有时体型庞大的非洲岩蟒也难免沦为它的盘中餐,擅长捕捉蛇类可以说是蜜獾的标签之一了。但有这么一次,蜜獾在和蟒蛇战斗时出了岔子。
据比勒陀利乌斯年报道,一只蜜獾在和一条巨蟒鏖战超过6小时后,最终战败被杀。所以尽管蛇类在科考资料和新闻中频繁被蜜獾捕食,但岩蟒好歹也为蛇类挽回了一次颜面,成为记载中为数不多的杀过蜜獾的几种动物之一。
非洲另一种巨型爬行类,同时也是非洲最大的爬行类、河流中的霸主——尼罗鳄,可一点不给我们平头哥面子。根据图片新闻,尼罗鳄捕杀过两次蜜獾。其中一次为去年,摄影师希拉格罗贝拉尔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拍到了一条尼罗鳄,令人惊奇的是,鳄鱼的嘴里叼着一只蜜獾尸体,考虑到尸体比较新鲜,很可能是鳄鱼捕杀了这只蜜獾。
只见鳄鱼不停地摆头甩动蜜獾,此举是想撕裂蜜獾的身体以便吞下。可是在长达一个小时的尝试过后,鳄鱼仍未能如愿撕碎猎物,无奈之下,鳄鱼把蜜獾带到岸上,可能是想试试在陆地上撕开蜜獾。这个例子又一次证明了蜜獾毛皮的坚韧异常,要知道,一般的有蹄类或是小河马,鳄鱼靠这招甩头是能够撕裂的。
作为一种机会主义掠食者,蜜獾有时也朝幼年狒狒下手,但狒狒绝对算得上最不容小觑的猎物之一。早期灵长类动物学家路易基·弗萨蒂曾经记录过这样一次事件:蜜獾在试图捕食小狒狒时,被一只成年雄性阿拉伯狒狒杀死了。
蜜獾绝不是狒狒刀下的唯一亡魂,据学者Cowlishaw年总结,狒狒在11次针对豹子的反击中4次杀死了豹子,这样一看蜜獾死的也不算冤了。
蜜獾没有严重的敌害尽管拥有狮子豹子这样的大型食肉目毫无疑问具备杀死蜜獾的能力,但它们捕食蜜獾的事例总的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学者艾洛夫于年发文指出,根据他在年7月-年1月期间对卡拉哈迪大羚羊国家公园狮子食谱的调查,狮子在研究期间只杀过一只蜜獾,仅占全部猎物的1%,而且并没有吃掉蜜獾。
8只亚成年狮子花了20分钟杀死一只未成年蜜獾
根据学者皮纳尔的学术报告,研究者分别在-46年和-66年两段时期对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各种掠食者的食性进行了调查。皮纳尔指出,在狮子全部只猎物中只有2个是蜜獾,而在非洲野犬只猎物中蜜獾仅出现一次,考虑到蜜獾在该地区并不少见,这个捕食比例可以说是极低了。
5年,学者海沃德等人总结了来自13个国家25个保护区的豹子食性资料,结果显示,豹子对蜜獾的雅各布斯指数为﹣1。雅各布斯指数很大程度上能体现掠食者对某种猎物的选择倾向,﹢1表示对该种猎物存在最大偏好,即非常喜欢这种猎物,﹣1则意味着对该动物是最大负选择,可以说几乎不会选择捕食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豹子是极少把蜜獾当做猎物的。
蜜獾力战非洲野犬
实际上,由于掠食者很少对蜜獾下手,有的大型掠食者甚至演化出了一种提高幼崽存活率的策略——模拟蜜獾的皮毛颜色。年,猎豹行为和生态学专家兰德尔·伊顿提出了一种现象,从猎豹出生直到两个半月大,一直在模仿蜜獾的毛色,即像蜜獾那样躯干上部呈银灰色或近乎白色,下部分则为黑色,他认为这是小猎豹对蜜獾的拟态。
猎豹幼崽主要的捕食者狮、豹和鬣狗都是靠视觉定位猎物,因此从远距离来看,捕食者很容易把幼年猎豹误认为蜜獾,这很可能会增加这一阶段猎豹幼崽的存活率。
兰德尔发现,当小猎豹超过两个半月大时,它就失去了这种保护色,渐渐转为成年猎豹的外观。对此,兰德尔认为,随着幼年猎豹慢慢长大,它的体型也许不再适合继续模仿蜜獾,有可能被掠食者察觉两者体型的差异,就起不到混淆视听的作用了。兰德尔还指出,当小猎豹超过两个半月大,它已经具备一定的速度逃过掠食者的攻击,其他学者也记录过一些三到六个月大的幼崽成功逃过捕食的例子。
幼年猎豹对蜜獾的拟态
最后总结一下,蜜獾因其厚实坚韧的松散皮肤、锋利的爪牙、能分泌臭气的臭腺以及凶猛的作战风格,对大型掠食者来说算是比较棘手的目标了。再加上蜜獾本身个头很小,没有多少肉可言,即便捕食成功也得不到多少益处,即便是它们最主要的捕食者——狮子和豹子也不会视其为常规猎物。
至于其他几种杀掉过蜜獾的动物——胡狼、野犬、鳄鱼、蟒蛇和狒狒,胡狼和野犬只是偶尔捕捉小蜜獾,鳄鱼和蜜獾的遭遇机会很低,蟒蛇和狒狒属于被蜜獾攻击后的反杀。所以蜜獾除了人类之外是没什么严重的敌害的。
文章来源:动物志
在动物界的江湖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非洲乱不乱,平头说了算。
没错,这里的平头哥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蜜獾。
不要怂,就是干
蜜獾(Honeybadger),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体长70-90厘米,肩高25-30厘米,体重10公斤左右,算得上小巧玲珑。它的面相呆萌可爱,甚至有点傻气,乍一看并无什么攻击力。
因为头顶平,背上覆盖一层白色毛发,像极了留寸头故意染白的江湖大哥,故而大家都称呼蜜獾“平头哥”。
HONEYBADGER原产于非洲,西南亚和印度次大陆。尽管它的名字是这样,但是蜜獾与其他獾物种并不十分相似;相反,它与黄鼠狼有更多的解剖学相似之处。
小时候很萌,长大了很猛,单挑狮子猎豹,轻松手撕毒蛇,堪称草原上的古惑仔,动物界的战斗机!
别看咱个头不大,而且还留着乖乖的平头,但是咱可是有着“世界上任何一家动物园都不敢养的动物”的荣耀称号!
这哥们可是长期霸占着“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吉尼斯纪录!
由于其广泛的分部范围和环境适应性,它被IUCN归类为最不受威胁的物种。
别欺负我的孩子,有本事跟我干!
装了逼就想跑?你给我站住!
社会我獾哥,人狠话不多!
没错,蜜獾大哥的人生就是这么彪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一旦惹到,不管对方的战斗力有多么强大,直接开打,至死方休!
它主要是一种肉食性物种,由于其厚厚的皮肤和凶猛的防御能力而几乎没有天敌。
干翻豪猪,这不就是一件挺轻松的事情嘛!
个头虽小,但是猎豹见到我都得被追着跑!
主要是这货还不怕死不怕疼。对毒液免疫,护甲魔抗极高;攻击速度2.5,攻击力强堪比六无尽在手,耐力也爆表;偶尔不幸挂彩,你还咬不动,护甲高血又厚。
还有更让你难以置信的,平头哥大战体长超过4米的非洲巨蟒!
任凭巨蟒怎么逃跑都没有用!
经过一番激战,蜜獾成功杀死令人闻风丧胆的非洲巨蟒!
巨蟒也不过是超级大辣条!
蜜獾身体相当长,但背部明显厚实且宽阔。它的皮肤非常松散,可以在其内部自由转动和扭曲。
百毒不侵,万物皆可为食材除了对抗强敌,蜜獾还是一个顶级的捕食者,它眼里,
“一切皆可吃”,是从不挑食的杂食动物,
老鼠、小鸟之类的自是不在话下。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
自身携带毒液的动物,蜜獾也吃,
比如,蝎子。
母蜜獾经常拿蝎子作为练习对象,
教授孩子如何捕捉带毒液的动物,
小蜜獾在无数次被毒刺蛰后,
就会习得,
咬住毒刺就可以一招制敌。
当然,蝎子只能作为“甜点”,真正的大餐是蛇。
蛇占到了蜜獾“菜谱”的四分之一,在非洲的旱季,由于其他食物短缺,这个占比还会上升。蜜獾“骨骼清奇”,可谓“百毒不侵”,是世界上少有的能抵抗蛇毒的动物之一。
此前,有研究人员发现,蜜獾在捕捉了一条剧毒的鼓腹咝蝰,将其头部撕扯吃掉后迅速失去生命迹象,爪子里还紧紧抓着鼓腹咝蝰的尸体。
但是两个多小时以后,蜜獾抖了抖身体,又恢复了生命迹象,继续吃鼓腹咝蝰。这说明,蜜獾的体内有着强悍的抗毒系统,毒液只会暂时麻痹其神经,等自身消化完毕又会恢复如常,堪称奇迹。为了吃,蜜獾也掌握了许多捕猎者的必备技能,觅食1次,可以挖洞50个,它还会利用挖洞时跟随泥土跑出来的虫子,吸引小鸟来吃,进而捕捉小鸟。它的爬树技能也十分突出。这有赖于其从小的锻炼以及长达4厘米的爪子,
可以深深嵌入树干。
把毒蛇咬死以后,如果自己一不小心也被毒蛇咬到,那么蛇毒发作自己也会昏睡两个小时。但是两个小时以后,悠悠醒来继续享受美食,岂不是美滋滋?
严重怀疑这家伙是不是先故意让毒蛇咬一口,然后自己再把毒蛇给咬死,自己睡个好觉,醒来的时候再享受一顿美美的宵夜。
我们都知道,在非洲,眼镜蛇的天敌很少,绝大多数动物见到眼镜蛇都要退避三舍,但是...
这几眼镜蛇实在是被逼的退无可退。跳下树木以后也紧紧地穷追不舍,几番打斗以后还是把眼镜蛇吞入肚中。
跟豪猪打架
跟鬣狗打架
跟疣猪打架
它就是蜜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又因头顶白毛像剪了个平头,被中国网友亲切地称为“平头哥”。
可以说,蜜獾跟谁打架,完全取决于今天出门遇见谁。
它的首发战略就是保持强悍的态度,让敌人摸不着头绪,管它是谁,凶就完事了。在非洲比蜜獾实力强的动物很多,但它们常常会被它凶猛的气焰搞懵,因此贻误战机。
年幼的蜜獾落入狮子包围圈,也面无惧色
为了搭救同伴直接铲飞豹子
南非陆军中最彪悍的战车也以它命名,因为“蜜獾”二字,就意味着进攻再进攻。民间更是直接盖章:“非洲乱不乱,平头说了算!”
有网友总结蜜獾打架三连:
别告诉我多少人,
也别告诉我对手是谁,
告诉我时间地点就可以了。
蜜獾的谜之勇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相关的影像记录也精彩绝伦。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终极蜜獾》呈现了喀哈拉里南部大草原上,一只与母亲失散的蜜獾幼崽在一年中如何自学生存技能,最终回到大自然的故事。我们也得以管中窥豹,观摩“勇士”是怎样炼成的。
除了自身机智外,蜜獾还会联合其他动物,共同捕猎。虽然蛇肉在蜜獾的饮食结构中占据很大比例,但蜜獾这个名字不能白叫,它最喜欢吃的还是蜂蜜,以及蜜蜂幼虫。但是野蜂常常把巢筑在高高的树上,不容易被找到。蜜獾为了一饱口福,选择与目光敏锐的黑喉响密鴷合作。
一般情况下,黑喉响蜜鴷发现树上的蜂巢后,便去寻找蜜獾。它们边飞边扇动翅膀发出“嗒嗒”的声音。蜜獾得到信号后,迅速赶来,爬上树咬碎蜂巢,吃掉蜂蜜和幼虫在这期间,蜜蜂会疯狂攻击蜜獾,不过蜜獾皮厚眼睛小,耳廓还可以自如的开合,避免异物进入,完全不在意蜜蜂的攻击。等蜜獾饱食一顿,黑喉响蜜鴷就开始享用蜂房里的蜂蜡。说来也神奇,一般的动物是无法消化蜂蜡的,黑喉响蜜鴷却可以,所以,它跟蜜獾简直就是“最佳拍档”。
蜜獾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小小的身体藏着大大的能量。它表面呆萌软糯,其实内心强悍。
蜜獾的身体构造简直是为打架而生,它皮和肌肉组织是分开的,让对手很难咬住,也很难咬穿。曾经有一群狮子围猎捕获一只蜜獾,却折腾了一晚上始终无从下嘴,最后只好放弃。平头哥重获自由,又是新的战斗的一天。
单挑大猫,藐视野狗,见谁盘谁,蜜獾出门端的是艺高人胆大。摄像机捕捉到的一段“深夜食堂之吃蛇”,更是让平头哥声名大噪。
蛇占了蜜獾夏季食物来源的一半以上,学会跟蛇搏斗,才能保证不饿肚子。学会抓蛇吃,是一只蜜獾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成人礼。
一条眼镜蛇看到蜜獾后选择爬树逃生,蜜獾紧随其后也爬上了树,眼镜蛇慌不择路,离开树枝落到地面,蜜獾下树追逐,终于捕猎成功饱餐一顿。
作为世界上唯一对眼镜王蛇毒液免疫的动物,蜜獾从小就在妈妈的把控下逐步建立对毒液的承受度。出生一个月的蜜獾开始练习捕食蝎子,学会扯掉刺针享用高蛋白美味,蝎子成为它最初的毒液疫苗。
爬树也是蜜獾在独立生活之前要学会的技能。除了上树捕食幼鸟、鼠类和追击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偷食花豹藏在树上的大餐。
对于地底下的猎物,蜜獾会往洞口吹气,靠听力判断猎物的动向,借助超强的挖掘能力捕而食之。对于天上飞的鸟儿,它也有一套办法——诱捕。
又是偷又是骗,正面刚也没在怕,蜜獾这个小机灵鬼已经拥有很多自己的粉丝,每一次关于平头哥的动态爆出,都有人喊“又想骗我养蜜獾!”
我劝这部分年轻人清醒一下,在动物界没有天敌的平头哥,进入人类社会也一样为所欲为。
这是布莱恩·琼斯的家。年BBC出品的纪录片《蜜獾:毁坏大师》讲述了他和蜜獾的故事,布莱恩˙琼斯是一个热爱蜜獾的野生动物保护者,在摩荷洛河罗有一家私营的动物康复中心。在这里,蜜獾是一个令管理者头疼的存在。
先用高网大笼↓
蜜獾爬到门上,自己用爪子打开了插销,一跑了之↓
换成围墙后,平头哥选择挖洞越狱↓
它还堆砌石头爬上围墙↓
雨后挖出潮湿的泥土垒在墙角做台阶↓
掰下园子里的树枝做成爬杆逃跑过↓
树枝没了,把轮胎滚到墙边试试↓
铲子可以,溜了溜了↓
很风靡的这个蜜獾热舞动图,就是在卖萌转移饲养员注意力↓
随后一把夺过耙子架在墙上跑路↓
诸位,你可能要问了,蜜獾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一次性逃脱成功?因为这哥们根本就没打算走啊!它逃出自己的笼子后,就在动物康复中心四处游荡,招招狮子逗逗犀牛,聊以打发獾生。
狮子:我又做错了什么?
有人猜是狮子隔网吼了蜜獾,有人猜狮子“只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蜜獾就花了两小时挖洞过去打架。这样推测是因为,大家一致认为蜜獾是记仇的动物。俗话说得好,君子有仇,当场就报。
电影《上帝也疯狂2》中,男女主人公在非洲迫降,马歇尔组装直升飞机的时候不小心踩了蜜獾一脚,结果蜜獾冲上去就把刚装好的飞机轮子咬破,并咬住那只触犯大哥尊严的靴子,一路追到天涯海角。
即使被太阳晒到了中暑,醒过来以后还是继续跟!
你我之间,要么你被我弄死,要么我被你弄死!
所以蜜獾能在非洲大地横行,实力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原因是凶猛的大型动物不是饿到极点,都不会愿意花时间冒风险去对付这个没几口肉还特别难缠的家伙。
布莱恩还在和康复中心的蜜獾斗智斗勇,随时准备下一次越狱的发生,此前救助的五十多只蜜獾,都已逐渐放归自然。这些“无情的小勇士”,离开前的最后一次回头,只是确认有没有被跟踪。
这些却不妨碍布莱恩深深地喜爱蜜獾,在他眼里,蜜獾不惧不畏、意志坚定,让人禁不住爱上它们。
头部小而扁平,口吻短。眼睛很小,耳朵只是皮肤上的脊部,另一种可能是在战斗时避免损伤。
曾经在非洲的动物保护区内,一头烫了一头黄发的杀马特狮子隔着铁丝网对平头哥吼了一下,激怒了平头哥,结果平头哥挖了个地道也要去干它。
第一次打跑了狮子,第二次被咬伤住院两个月,出院后平头哥继续找狮子单挑,没办法,平头哥的人生信条里没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有仇当场就报了!
最后不得已而筑了一道围墙,结果呢?
蜜獾老哥或许只想说一句话:
它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心里不开心就要表达出来,被欺负或被挑衅,不管对手多强大,不关心胜负,追到天涯海角都要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同时,它又竭尽全力地锻炼自己,暗暗蓄力,以求一击即中。这就是“平头哥”的生存之道。
我们在蜜獾的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我们人类早已缺失的精神,简单、干脆,从不拖泥带水,四只小短腿永远都在不知疲惫的奔跑。
如果我们像平头哥那样勇往直前,未尝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永远都在无所畏惧的战斗,在它的世界里,似乎永远都不会出现烦恼,这就是平头哥。
的确很多人爱上了这个一腔孤勇的小家伙,在中国,蜜獾的行事风格正好匹配上了这几年网络流行的热词“社会人”,还有人为它整理了社会语录:
1、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2、出来混要么我整死各位,要么被各位整死。
3、我也不想针对谁,在我眼里你们都能吃。
4、我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干架,就是在干架的路上。
5、老子从不记仇,有仇当场就报了。
6、非洲乱不乱,平头说了算。
……
还有人为它赋诗:
社会平头哥,
人狠话不多。
生死已看淡,
不服就开干。
平头白发银披风,
一生都在征战中。
豺狼虎豹皆无惧,
只是不敢去广东。
欸?等等,广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sfz/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