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扒印度圣雄甘地之前,先聊一部很有名的美国电影,叫做《被解救的姜戈》(DjangoUnchained,也有译作《被解放的姜戈》)。这是由电影届的怪才昆汀·塔伦蒂诺执导,杰米·福克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塞缪尔·杰克逊、凯丽·华盛顿等众多大牌明星领衔主演的一部美国西部片,但实际上应该叫南部片才对。该片在年上映,揽获无数大奖。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南部。德国赏金猎人舒尔茨正在追捕犯下了多起命案的逃犯布利特尔兄弟,以获得高额奖金。但是他自己势单力薄,难以达成目的。于是,他从贩奴商人手中买下身手不错的黑奴姜戈,舒尔茨承诺姜戈,只要他肯协助自己抓到逃犯,不管死活,他都会让他摆脱奴隶的身份,获得真正的自由。姜戈为舒尔茨卖命的唯一条件是:从暴虐的糖果庄园主卡尔文·坎迪手中,解救出自己的妻子布鲁姆希尔达。
这部电影中,一如既往地表现出昆汀特有的带有黑色幽默的暴力美学,延续了他一贯紧凑亢奋的叙事风格,处处可见奇思妙想的幽默元素和血腥野性的动作场面。然而,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对黑人老奴史蒂芬入木三分的刻画,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了一个坚决拥护奴隶制度的庄园管家形象,他对自己权威的捍卫,对主人的忠诚,对其他黑人的残暴都表现的酣畅淋漓。
《被解救的姜戈》剧照
站着的是史蒂芬,坐着的是小李子扮演的白人庄园主
斯蒂芬作为这个罪恶的奴隶庄园中的一位黑人管家,赢得了他的主人足够的信任。他的权力与地位都远超于普通黑奴之上,并对主人忠心耿耿。
史蒂芬是一个衷心拥护奴隶制度的黑人,被白人主人所看重,因而忘记了自己的黑人身份,甘心做主人最忠实的走狗。他从没有对自己的奴隶身份感到不满,因为他是奴隶制的既得利益者。像马克思所说的“被资本家豢养的工人贵族”一样,他成奴隶贵族,那些被压迫的底层黑奴也在养活他,甚至那些拿枪的白人监工也听他支使。如果没有奴隶制,他的立足之处会远比现在低很多。
所以,当他看到姜戈居然骑在马上向他走来时(按照当时南方州的法律规定,即使是自由黑人也不许骑马),他的表现是从惊讶到愤怒。
在老奴史蒂芬看来,姜戈骑马是一种反抗奴隶制的行为,这种反抗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他本能地感受到其中的威胁,因此他处处伺机踩踏姜戈的尊严。比如一开始他就对姜戈骑马的行为大声地斥责,大意就是:你这个奴才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你也配骑马?
在众人面前,史蒂芬也故意表现出一种“我和我的主人关系好的很”,“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从属关系”,“他对我并不像对一件财产,而是当我为他的朋友”,“不信你看我开他玩笑他都不和我生气”的姿态。
史蒂芬对主人进行奉承
当主人表示这位黑人是自由人可以骑马,可以住大房子时,史蒂芬愤怒了:
然而这种叼飞盘的行为,遭到了主人当场打脸:
连白人主子都不在意的事,为什么这位老奴还不依不饶?
史蒂芬虽然是黑人,但对白人压迫黑人的价值观充分认同,可以说他是“黑皮白心”,他比白人表现得更加歧视其他黑人,才能显露出自己的忠心耿耿,他不仅忘记自己是黑人,还试图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往白人靠齐,要听得懂白人的笑话,理解的了白人的思维。
所以,他要维护这个残酷的种植园,与种植园为敌的,都是他的敌人,种植园要压迫的,他都要压迫,胆敢反抗的黑人,一律遭到他的打压。
大家都是黑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归化者”的心态,或者俗称的“二鬼子”心态。
香港“占中"运动中,言辞和举动最为激烈的是招显聪,然而招显聪却是越南移民;对外地人言必称“硬盘”的上海人,多出现于刚获得上海户籍的新上海人;明末屠嘉定的李成栋,其实是一个汉人;反对女权最强烈的,几乎都是熬成婆婆的媳妇。
这些归化民,他们跟天生的”白人“”香港人“”满人“”北京人“”上海人“不同,归化民的言论和行为必须过激,他们的一切,是靠不断的否定过去的自己来定义的,所以他们必须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更加强烈的否定自己的过去,向心目中的“上等人”靠拢,才能更加辨识自己的身份。
如果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认知上述现象,在地位不同的两类群体之间,存在着三类群体意识:内群体偏见,外群体偏见和群体内认同。
在弱势群体之中,内群体偏见的发生频率可能还会很高,这个和直觉上外群体偏见占主导的猜想并不相同。一个比较显然的原因是,群体歧视是结构性歧视,它实际上是弱势群体文化弱势,经济弱势和政治失语,政治依附关系还原到语言和行为上的一种总表达。
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被打碎,弱势群体实际上没有特别多的选择,要么承认被歧视的现状,要么在这种逻辑前提下用行为求得比较有利的结果,也就是踩着同类上位。一旦上位之后,就会尽力维护这种不平等的秩序,因为这是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才换回来的。
黑人老奴史蒂芬的言行举止,就深刻体现出内群体偏见的特点。
我想读者已经猜到了,圣雄甘地在历史上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黑人老奴”的角色。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对英国殖民秩序最大程度上的致敬!
年10月2日,甘地于出生于古吉拉特邦的港口城市波尔班的一个笃信印度教、坚持素食的富有之家,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做过波尔班达邦王公的首相,甘地家族在当地虽不算富甲一方,但也是一方豪强,广有威信。甘地家族属于古杰拉特的班尼亚种姓(印度教徒第三大种姓吠舍的一支——译注),世代从事商业。
甘地诞生的这一年,恰好是轰轰烈烈的印度大起义结束十周年。十年时间,足够那些生性乐观的印度人忘记在起义中流过的血,殖民当局镇压起义的残暴行径。另一方面,这次大起义后,英国殖民政府改变了对印度土邦的态度,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换取他们合作。因此甘地的童年时代是在一个拥护殖民秩序的氛围中长大的。
童年的甘地
少年时代的甘地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反抗精神最强的时候,年轻的甘地连家里的约束都反抗不了,这说明他根本就是一个顺从缺乏反抗精神的个性。
19岁时,甘地如同印度的许多精英家庭的子弟一样,赴宗主国英国求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十九世纪末期,每年只有大约两百名印度年轻人能到大英帝国的首都一游。因此,甘地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他接受了系统的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学院的法学学位,并获得律师资格。
当时的大英帝国刚过巅峰期,但是颓相尚未显露,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灿烂辉煌的英伦文明,令甘地产生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这种精神冲击力,大概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往美国的中国人受到的思想冲击还要大。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一副接受英式高等教育的绅士做派,处处自觉向英国人的标准看齐。
甘地发现伦敦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因此他也认真阅读《圣经》,并频繁去听人布道,甚至认真考虑过皈依基督教。事实上,他去教堂比去印度教神庙勤多了,甚至对自身的印度教信仰,都没有研究得像基督教那么深入。当英国人向他问起《薄伽梵歌》的时候,他回答说:“我深感惭愧,因为对这本圣典诗集,我既没有读过梵文版的,也没有看过古吉拉特语版的”。
青年甘地
甘地最终还是没有改信基督教。一方面,他不能相信耶稣是上帝唯一的孩子;另外,如果改宗,就要抛弃印度教,而他从懂事起就皈依了印度教,婆罗门种姓信仰已经渗透到灵魂深处,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基督教对甘地改变非常大。在一生所有重要演讲中,他都频繁使用基督教语言,模仿耶稣的言行,甚至很多人干脆称他为“印度耶稣”。这也是甘地容易引发英美民众同情与共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仇视他的保守派印度教徒有时会攻击他是“基督印度教徒”,这可能也是他最终被印度教徒刺杀的重要原因。
甘地学成归国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但是业务十分惨淡。有个来自南非的印度商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从年至年一战爆发,从24岁至45岁,整整二十一年,甘地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留在了南非。
甘地在南非
当时的南非是个充满种族歧视的英属殖民地,几十余项种族歧视的法令先后被通过实行。南非除了白人、黑人也有很多印度人,大部分印度人是被运过来的苦力,显然,温顺的印度人是比桀骜不驯的黑人更加好用的劳动力。
南非的白人显然比黑人高等,而白人还要分为英国人和布尔人,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了争夺领导权一直在明争暗斗。南非白人不像在印度殖民地的英国人,搞不明白什么种姓制度,在他们眼中,印度人和黑人差不多,因此在南非的印度人无论其种姓如何,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和剥夺,遭受到歧视。
年4月,甘地作为一名律师在德班踏上了南非的土地,坐上了从德班开往比勒陀利亚的火车。他身为印度精英,并且受到英国的教育,具有令人尊敬的职业,自认为有资格做头等座,于是买了头等座车票。没想到火车上的乘警(不清楚是黑人还是白人,但是看他对这个问题如此不依不饶,很可能是黑人)一看,你个印度阿三也有资格坐头等座?你怎么配跟白人老爷坐在一起?乘警赶他去跟那些“下等人”一起坐行李车厢,甘地认为受到了侮辱,拒不服从,于是被乘警粗暴推下火车,在午夜的站台上站了半宿。
甘地认为,这次旅行是“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他成立了“印侨代表党”,打算用法律知识为印度人争取平等,给他赞助的主要是在南非的印度商人,因为他们也受够了这种歧视。经过非暴力斗争,南非铁路当局同意,衣着整齐的印度人有权乘坐头等车厢。
其实甘地及其支持者的心理是这样的:我们印度人也是分三六九等,你们怎么能把我们高贵的上等印度人看成跟贱民一样呢,是可忍孰不可忍啊!甘地争取的不是平等,而是你们南非白人要认可我们印度的等级,我们上等印度人是有资格跟白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谈笑风生的,至于下等的首陀罗贱民那些,关我们什么事?南非铁路当局的所谓妥协,也不过就是承认了印度的种姓等级而已。
年,英国殖民当局针对大批印度移民来到纳塔尔的情况,通过了《公民权法律的修改令》,用苛刻的条件限制印度人,并扩大了种族歧视的范围。同年,甘地在南非创建纳塔尔印度国民大会,为建立一个印度人在南非的永久性利益代表机构打下基础。年,特兰士瓦州公布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甘地领导两千余名印侨掀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年抵抗运动达到高潮。南非当局对此进行了镇压,从年1月到年5月,甘地连续三次被逮捕服刑。通过艰苦斗争,年1月,甘地和南非政府达成共识:当局承认印度式结婚的正当性以及废除“人头税”,非暴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所谓的抗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殖民当局出台法案,强迫所有印度人要随身携带身份证件,并严禁新的印度人入境。经过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抗争,南非当局承诺同意取消《黑人法案》,但要求印度人去警局打指模。
印度劳工拒绝了这一强迫性的歧视要求,甘地这时却跑来劝大家跟殖民当局配合,主动去打指模。结果差点被工人用刀刺死。伤未痊愈,甘地就跑到警察局第一个打指模,以作表率,引发了南非印度人的极大反感。甘地如此表忠心,结果仍然被耍,这才有愤而烧毁身份证的一幕。
甘地被关进南非监狱,当时的殖民地首脑、布尔人扬·史末资(JanSmuts)去跟他谈判。两人谈完了,甘地说:你知道,我们是要推翻你们对我们的压迫的。
史末资: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甘地: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史末资:靠什么?
甘地:靠你的帮助。
在甘地看来,殖民统治不应该是殖民者压迫所有的被殖民者,这是极不明智也是极为低效的做法,而应该赐予其中一部分被殖民者较高的地位,由其帮助打点一切。正如《姜戈》这部电影中的奴隶庄园,需要有史蒂芬这样地位相对较高的忠仆,或者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那样的统治。甘地相信,他的抗争一定会得到白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所谓的“抗争”无非就是向主人邀功请赏,又怎么可能是“暴力”的呢?
布尔战争后,为了争取英国政府改善印度人的状况,甘地在自己控制的报纸《印度舆论》上说:“督促建立一种新秩序,即白人与印度人共同协作、共同管理南非的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我们深信,我们和白人一样相信种族的纯洁性,我认为黑人和印度人不应该被迫生活在约翰内斯堡的同一郊区里,这对于印度人来说是极不公正的”。
这样的言论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种族主义者。甘地所反对的不是等级森严的殖民体制(其实就是奴隶制),而是谋求高等印度人在这一体制下应有的地位。换句话说,甘地的心态跟本文开头提到的《被解放的姜戈》中的黑人老奴史蒂芬是一模一样。他所要给南非印度人谋求的地位,就是在日占时期的华北,各种“维持会”“皇协军”所扮演的角色。
实际上,甘地和丘吉尔都是旧制度的维护者,
只不过一个是站在高等印度人的角度,另一个是站在英国保守派的角度
《甘地与丘吉尔:命运抗争与妥协的史诗》的作者赫尔曼认为:“实际上,甘地在《印度舆论》上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是在推广不同种族应该使用不同的设施,这使得他成了种族隔离政策的早期缔造者”。
那时的甘地只在乎印度人是否受到了和白人一样的待遇,这已经暗示了甘地种族主义者的立场。甘地研究专家詹姆斯·亨特认为:“他这种用种族定义身份的重要意识,将会对他如何看待印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你没看错,曼德拉用毕生精力所反对的那个“种族隔离制度”,是圣雄甘地一手推动的。“民权双圣”曼神和甘神,如果生在同一时代,他们将是政治上的敌手。甘地挖坑,曼德拉填坑,然后双双被捧成神,也是醉了……
脑补一下:
曼德拉:我们黑人要平等,废除种族隔离,自由万岁!
甘地:我们印度人凭什么跟你们黑人在一起?种族隔离才是光辉伟大的制度!
南非白人作壁上观,笑而不语。
在布尔战争中,甘地站在英国主子这一边,组织名印度救伤队,到前线主动为英军服务,丘吉尔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也参与了这场战争,他被俘后越狱成功,从此名声大噪步入政坛。年,祖鲁人起义,甘地再次故计重施,帮助英国镇压祖鲁人。这意思无非是对白人主子说:您看我都这么忠心耿耿了,是不是可以对我们上等印度人好一点?至少不要把我们和下等印度人以及黑人一视同仁?
甘地的处境比黑人老奴史蒂芬还要悲哀。史蒂芬奉献出了忠诚,至少还得到了白人主子的信任和重用。甘地都披肝沥胆,日月可鉴了,南非殖民当局还是对他的种种努力不屑一顾。
在南非一次次“热脸贴冷屁股”的悲惨遭遇,让甘地忍无可忍,他开始思考新的力量源泉。甘地的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他认为,“统治印度的不是英国,而是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是通过铁路、电报、电话等方式对印度加以控制”。他从此回归印度传统宗教,对西方文化进行全方位排斥,从科学、机械到军队,从议会到法律等各方面。
这种借助传统宗教,歇斯底里排斥现代文明的极端保守思潮,在中国也有对应物,那就是“义和团运动”。甘地所搞的“非暴力不合作”,说白了就是“非暴力义和团”。说白了,就彻底钻到牛角尖里去了。正像义和团的口号发动了很多群众一样,这种简单粗暴回归农业文明的运动口号,对于从农业社会转变到殖民地社会的底层群众来说,具有极大的煽动力。
对于甘地这种印度上等人来说,排斥现代文明回到过去,更有另一层意义:外国殖民者没来的时候,那些旧时光是多么美好!
年,甘地在南非送别国大党领袖戈卡莱的时候,第一次穿上了印度的传统服装,日后这个形象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新闻中。甘地在送走戈卡莱上岸后,他看到四周那些蹲坐在他周围的印度移民而怒火中烧,这些印度移民衣衫褴褛,带着破烂不堪的行李,一些人居然就在码头方便。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胞太无耻了!”甘地认为,由于他们身体上和道德上存在弱点,再加上令人恶心的生活习惯,我们必然会遭到白人的鄙夷。甘地的感慨,与一些抱怨中国人劣根性的精神外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当甘地年从南非返回印度时,他已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名声大振的著名社会活动家。
甘地在印度的活动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一篇。
原创连载:
惊心动魄的中共情报战(一)
上海滩风云(二)
中共史上最危险的叛徒(三)
一个情报让中共死里逃生(四)
长征中的神机妙算从何而来?(五)
红军的最后一个生死大劫!(六)
西安事变背后的重重谍影(七)
危机四伏,延安不安(八)
恩来遇袭(九)
从情报战线走出的兵工泰斗(十)
蒋介石身边的中共谍报大师(十一)
党史上最著名的分手杀人事件(十二)
延安保卫战幕后的“潜伏者”
了解更多:
中华文明的源头和红色中国的摇篮,为什么都是延安?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马云和刘强东不约而同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厚积薄发在今朝,吴京与战狼为何火Ⅱ
一带一路与《战狼》:中华觉醒的两个符号
天使与魔鬼本是孪生兄弟——改变历史的超级发明!
建军大业的缘起与蒋介石亡命台岛之根源
从回望:中共军队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星之火可燎原:很燃!很热血!
沙场秋点兵!建军阅兵请看朱日和!
重温这一刻,心潮仍然澎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场景金融革命,来了!
清朝的年,落幕前的金融课
股灾、铁路、银行与革命,第二堂金融课
铁路、轮船,第三堂金融课
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是边缘人。而不是,精英。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携手同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sfz/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