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比勒陀利亚 >> 城镇介绍 >> 正文 >> 正文

边关之巅,大漠深处,探寻千年古迹丝绸之路

来源:比勒陀利亚 时间:2023/3/9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中国古代向西方国家出口丝绸等货物时所经过的路线。至今,丝绸之路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但是它依然代表着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主要通道。

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其实是贸易路线的总称,它起源于西汉年间,发展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从中国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出发,一路向西走向西亚各国;海路通过东海向西航行到达印度等国家,向东航行出使日本、朝鲜等地。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奇珍异宝带给了世界,还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极大的宣扬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一、丝绸之路发展历史

丝路起源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可靠资料考证,在先秦时期,中国人民就与西方国家有了贸易往来。但是,真正将丝绸之路纳入体制,成为国家官方贸易通道的,是西汉时的汉武帝。汉武帝时期,匈奴四处杀戮,侵犯他人领地。大月氏被匈奴侵犯,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大月氏,想要联手将匈奴制服。但是张骞在前往西域的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年后趁乱逃出。此时的大月氏已经没有了攻打匈奴的想法,张骞只好回了中原。此次出行长达十余年,张骞虽然不曾有战功,却带回了很多西域各国的文献资料,为日后开通贸易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从未放弃与西域通商的想法。他曾多次尝试与西域诸国例如罗马,伊拉克等国家进行贸易交流,但是由于诸多外界条件的阻碍,这条路一直未被打通。几年之后,汉朝大败匈奴,收复了河西走廊地区,汉武帝便再次派张骞前往西域各国。随着各国使者的不断来汉,他们看到了汉朝的诚心,也看到了无限的商机,自此,汉朝便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通商往来。

商路虽已开通,但是这条路上却不十分太平。匈奴仍然活跃在西部地区,他们协同西域的楼兰,车师等国对往来的商人进行劫掠。为了确保这条通商道路的安全,汉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联合乌孙大举进攻楼兰、车师,均获得了胜利。西汉在西域的威信就此树立,再也没有国家敢伤害过往的商人们了。后来的几年,汉武帝派使者前往轮台(今轮台县东南)和渠犁(今库尔勒县西南),对西域的事务进行管理,这是汉朝首次在西域设立管理机制。汉武帝年间,丝绸之路从无到有,从动荡不安到安定和平,为汉朝的国力、经济、政治都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汉武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来源于一个德国地质地理学家,名叫李希霍芬。他在《中国》这一书中将“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便开始在世界广为流传,并且被正式运用。

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的新疆等地,在汉朝时属西域地区,汉宣帝时期,汉朝彻底制服匈奴,从此新疆地区归汉朝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神爵二年,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汉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正式行政机构。汉朝派遣官员前往,管理西域诸事,维持了多年西域各国同汉朝的往来,成为和平的象征。然而,这个局面没多久就被打破了。

初始元年十二月,王莽废掉孺子,改汉历,改国号为新,成立新朝。王莽并非世袭制的第一人选,属于“禅让”继位,并没有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与认同。王莽改革的失败,致使西域各国中断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先朝为联系西域与中原所做的种种努力都付之东流。

如果要选取一位重振丝绸之路的大功臣,那么班超是当之无愧的。永平十六年,班超率军出使西域,这一趟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讨伐匈奴,二是出使各国,恢复贸易活动。班超骁勇善战,机智有谋,不但平叛了匈奴,更说服了鄯善和阗等西域小国,归属于汉。基于班超在西域所立的赫赫战功,东汉任命他为西域都护,之后三十余年班超都致力于西域的和平和安定,西域的五十多个国家全部归属汉朝,并开启了与兜纳、古罗马通商的大门,打通了冷落五十八年的丝绸之路。

北魏时期的史书中,记载有波斯使团来京多达十余次,足以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丝路的扩展。这个时期的丝绸之路可以大体划分成三条,一条为西北路线,通往古罗马、阿富汗、伊拉克等东亚国家,所经之处大部分是沙漠地区;另一条是西南路线,主要涉及国家有印度等热带国家;最后一条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它建立了中原地区与日本,朝鲜等国的联系。

佛教的传入与丝绸之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伊存授经”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汉朝时期在与大月氏的往来当中,大月氏佛教弟子伊存来访汉朝,向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中国首次接触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云与比丘惠生出使天竺,从洛阳出发一路西行,取回佛学经典一百余部。经历多个世纪,佛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有了中国的特色,最终形成中国灿烂的佛学文化。

丝绸之路的大繁荣隋唐盛世,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更加密切。隋王朝终结了中国大地四分五裂的局面,西域的局势也在发生着变化。突厥族在此时发展壮大,侵占西域的大部分地区,无论是设立西域都护府还是西域民间,都受到了突厥族的打压。但是隋朝也出现了一个人物,就是裴矩。他奇思妙想,提出了丰厚的条件与西域商人进行通商。在有外界条件的阻碍之下,西域商人与隋朝的通商不仅没有中断,反而越来越密切了。《隋书·西域传》序记载:“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各国,最远到达现今的塔什干等地,西方国家给予他玛瑙杯,狮子皮等奇珍异品,琳琅满目”。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在这个时候汲取了很多新鲜的知识和血液,经济方面,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经济来往密切,中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政治方面,促进了中西方的政治交流;文化方面,中西方商品的交换,使得中国大地的文化资源逐渐丰富了起来,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佛教文化。

大唐是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树以敬畏之心的王朝。唐王朝建立初期,收复边境,扩展疆土。经过一系列的战乱,唐王朝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与唐王朝有各方面往来的国家不计其数,于是,丝绸之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了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丝绸之路开辟了很多新路线,同时也修建了很多支线。西从敦煌,阳关出发,通至罗马等中亚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与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进行贸易交流。由于海路的便捷性,他们便以印度为节点,与欧洲大陆联系了起来。广州地区现在还留有当时很多著名的港口,每日从世界各国来的商人络绎不绝,这些也是最著名的对外港口。唐朝时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让中国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唐朝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占据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丝绸之路不仅使国力富强,更为中国带来了超级多的物产资源。汉代时期,凡是外来的新鲜物资,都被冠以“胡”字,例如胡萝卜,胡琴等;唐朝时通常被冠以“海”字,现在我们所说的海棠,海石榴等,都是唐朝时从海外流入的。四方国家先进的医疗技术,各种花卉,工艺制品等流入中国,中国的中医,造纸术,丝绸,瓷器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代表产品也在这个时候传入西方国家,展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

除了物产资源之外,佛教文化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就是将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故事进行神化写出来的。唐朝时期,玄奘前往当时的天竺(今印度)进行讲学,讲经,在回朝时带回了佛经宗卷多达六百余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里面详细记载了印度的风土人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为当今印度的学者提供了研究古印度的资料。除玄奘之外,唐代高僧义净也前往印度研究佛学长达十六年,回朝时带回佛经四百余部,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是极具价值的史料。出使印度时,玄奘高僧是通过陆路前往的,而后来的义净是海路前往的,可见丝绸之路为佛学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无论是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还是大雁塔中保留的佛经,都是对盛唐繁荣历史的见证,它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数千年前的精彩世界,对后世的思想、文化、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衰落安史之乱将唐王朝推向了深渊,同时也斩断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唐朝末期,国家战事频繁,各种物资的产量逐年下降,商人们在战火连天中自然无法再进行通商活动,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宋朝时期,国家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西域逐渐被一些游牧民族所占领,商人们再也无法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陆上丝绸之路走向了低谷。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元朝为了对疆域进行管理,在国家各处设置驿站,欧洲与中国的交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建。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又开始活跃起来。马可·波罗游记》中几处写道:元朝都城外经常有很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所以建立了很多大型的客栈,旅馆,根据旅客的人种不同,他们所下榻的客栈也不同,是彼此隔离,不想见的。可以看出中国人同欧洲人的通商活动往来密切。欧洲人从西方带来各种奇珍异宝,药材香料,拿这些东西与中国商人的瓷器,茶叶等进行交换。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流入西方,极大的促进了西方国家的文明进程。《通商指南》中记载道:“……汗八里都城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足可见东西双方交换货物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但这时商人已经不再是丝绸之路的主导,丝绸之路上主要活跃的是各个国家的使臣,他们背负着国家的使命,以政治、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往来为目的出访各国,也从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的衰落。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更是将丝绸之路推下了又一个深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通往欧洲国家的道路,造船之术不断提高,海运成了贸易往来的主要道路。陆上丝绸之路再也无人问津。

二、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民观念的转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古代中国人民固有的一个观念,中国的边界,北部是辽阔的大草原,西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又是浩瀚无际的海洋,在古代中国人民的观念中,这就是整个世界。但是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人们认知的一个大门。张骞出使的本质是要联合大月氏讨伐匈奴,但是在这趟行程的终点,他发现了欧洲的罗马等国家,从这之后,中国便开始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开始了对新大陆的探索,通过派遣使者,互送礼物等方式,打开了亚欧交流的大门。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广阔,接触到了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天无事日,土无事王,家无事主,尊无事上”这样的大统一观就此被摒弃。

隋炀帝时期,修建了大运河,中国南北的交通就此贯通。此外,隋炀帝亲自西巡,到达了中国西部张掖,会见了很多西方国家的首领和君主,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西巡之后,隋炀帝创办“万国博览会”,邀请各个国家的使团都来洛阳城,“昼夜不歇,灯火辉煌”。唐朝时期大部分是进行主动的外交活动。唐太宗鼓励商人通商,西域各国与唐朝的来往非常频繁,这也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在现存的敦煌壁画上,有很多关于丝绸之路上骆驼的绘画,通过这些壁画上的骆驼,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随着朝代的推进,骆驼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刚开始只是简单的一匹骆驼和几个行囊,到了后来,骆驼上有了帐篷,驮袋等日常生活用品。商人们所带物品逐渐增多,在外经商时间逐渐增长,骆驼的制作也更加精美。

所以,如果说汉朝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那么唐代将丝绸之路凝练成一种包容开放的精神,治国的策略。人们在不断对外交往中化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找准自己的前进方向。

物质生活的转变要了解一个国家,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一个国家的商品入手。在中国新疆成批出土了一堆阿拉伯金币,如果只是单纯的一个不能说明问题,但是成批的出土,足以说明当时阿拉伯金币已经成了流通的货币。而异国货币的流通,足以说明当时中国同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密切了。在全国各个省份,还出土了很多玻璃珠。现在专家一致认为玻璃最早是西方产的,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与西方有了贸易往来。在这些贸易往来中,物资不断交换,西方国家的各种蔬菜瓜果,奇珍异宝流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瓷器,丝绸等也在各国名声大噪。现在我们吃的辣椒,西瓜,火龙果等,都是早期西方传入的。这些物产资源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给后世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不仅仅玻璃,考古学家在对这些东西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件银盒。它的造型十分奇特,在中国当时的工艺品当中找不到制造依据,所以它是当时从西方流入的。唐代之前,中国古代的金银器在制作方面是远不如西方国家的,到了唐代,中国的金银器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突然就发展起来了,这与当时同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是分不开的。

商品的流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商品流通可以向不同国家的人们带去另类文化,例如古代西方国家是通过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来认识中国,实际上,我们也是通过一些外来的商品逐步认识世界的。商品之间的流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古代的人们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现在所研究唐朝时期的历史文献,会发现文件中出现对其他国家的描述时,已经没有了负面诋毁的消极语言,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和赞美,这就代表着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饮食习惯的改变丝绸之路不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奇珍异宝,西方的美食文化也在这时与东方进行了交融。我们知道汉朝时期传入了很多带“胡”字的物品,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胡床”。胡床类似折叠桌椅,造型优雅大方。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吃饭时大都席地而坐,并且采用“分食制”,即各自就餐,互不打扰。胡床的传入,人们开始“合餐制”,即一大家子围在一张桌椅跟前吃饭。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氛围,此种就餐方式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喜爱,胡床也因此在中原流行起来。

另外,我们现在饭菜中加的佐料胡椒,也是汉朝时西方传过来的。它让中国的饭菜更加有滋味。胡荽即香菜,西域多牛羊,烹饪时往往会加入胡荽。李时珍曾评论说,胡荽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不但可以用作药材,在烹饪时也可加入调味。现如今也有很多人是香菜的忠实爱好者。如果说胡椒和胡荽还不足以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那么洋椒(辣椒)的传入绝对是中国饮食历史上的一次巨变。辣椒的传入彻底改写了了湘菜,川菜等菜系的历史,让中国菜系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除了典型的佐料之外,西方还引进了葡萄,石榴,大葱,黄瓜等诸多食品,让中国菜系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古人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三、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东西方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资源交换。西方的玻璃,香料,金银,种子等流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中国的四大发明流入西方国家,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西方国家还与中国有着政治上的密切交流,丝绸之路上的使者络绎不绝,加强了西方与中国的政治联系;佛教,拜火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意义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东西方政治文化交流的先河。后来汉武帝为了平定丝绸之路,保护过往商人,在西域设立了临时的保护机制。汉宣帝时期,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派遣西域都护管理屯田,平乱的事物,自此,中央地区开始了对西域的管辖。后来汉王朝收复匈奴等西域国家,新疆划分为中央管辖,从此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对现在我国开发大西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意义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著名的商贸通道,它将佛教等文学带来了中国,更是一条文化通道。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都通过它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也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它促进了东西方的文明交流,让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文化大繁荣的局面。

经济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的不仅仅是东西方大国的经济贸易,在丝路的沿线有很多小国家,他们同样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丝绸之路沿线上,来自全世界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西方商人将胡椒,胡萝卜,葡萄等美食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西方的葡萄酒也在这时与中国的酒文化进行了交融,带动了经济发展。中国商队输出的瓷器,茶叶等,既代表了中华文明,又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效益。

到了现在,“一带一路”的提出,带动了丝绸之路各国经济的发展,他们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古时,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的经济纽带,现如今,它依旧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繁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各国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的纽带。

军事方面古时交通不便,一旦出现战事,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保证前线粮草充足。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让中央在边境地区有了据点,有战事时,再也不需要从中原长途跋涉运送粮草了。中央派西域都护管理屯田事务,在西域设立多个粮草储存点,为边陲驻军提供了丰厚的后勤保障。班超在西域都护府的30余年间,西域50多个小国全部依附汉朝,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边疆的稳定。日后中国在边境治理方面,总是会借鉴这种方法,加强边防建设和边境地区的物资储备,维护了国家的边防安全。

结语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为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促进了东西方的文明进程,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丝绸之路依旧在发光发热,它扩展了中国西部的经济战略空间,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对未来亚欧大陆的经济战略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颗璀璨的沙漠之星也会成为中国与西部地区合作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1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