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
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这是年5月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在议院发表演讲时的发言。
年10月,丘吉尔在他的母校哈罗公学演讲时称:
“绝不屈服,决不妥协,绝不,绝不,绝不,绝不——任何情况下都不妥协,无论事情大小,也不管重大细微——除非事关荣誉与贤明,否则决不妥协!”
丘吉尔在战争中历尽磨难而始终不屈,向命运与实践挑战的意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势造英雄,二战成就了丘吉尔。
而这位曾经统帅三军与法西斯作战的伟人,日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小学时期却是一个学渣。
让老师头疼、被别人嘲笑、被父亲责骂为蠢。
不过,他的身上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品质,从军校毕业后很快就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政治新星。
更衣室里出生的早产儿
丘吉尔出身于贵族家庭,其家族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马尔巴罗家族第七代公爵的三儿子,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族总共不超过20个,马尔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列为第十位。
丘吉尔全民是温斯顿·伦纳德·斯藩塞·丘吉尔,其父亲伦道夫勋爵曾担任过内阁财政大臣,又曾是保守党领导人之一。
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是一个美国百万富翁家的千金。
据说丘吉尔的外祖母曾有四分之一好战的北美易洛魁印第安血统。
因此,有一位议员辱骂丘吉尔:“美国佬的混血儿!”
丘吉尔本人却绝不因此愤怒,而是十分自豪,并把此话当作一种恭维。
丘吉尔是一个七个半月就降生的早产儿。
他的母亲在一次舞会中突然感到不适,在就近的一间女更衣室里生下了他。
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这样的早产儿成活率并不高,可丘吉尔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相当长寿。
因为出身名门,当时,英国两家有影响力的报纸《泰晤士报》和《牛津日报》均对此作过简单的报道:
“11月30日伦道夫·丘吉尔夫人于布伦海姆宫早生贵子。”
“当晚,教堂敲响悦耳的祝福钟声。”
但是,这个出生在更衣室里的贵族后裔并没有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祝福,其中就包括布伦海姆宫的主人,丘吉尔的祖父。
丘吉尔的父亲不是长子,丘吉尔的伯父布伦德福则是以长子的身份继承马尔巴罗第八代公爵,而布伦德福只有一个儿子,并且身体羸弱,如果这个继承人有个三长两短,那么按照传统,马尔巴罗家族的爵位和领地就应该传给这个更衣室里出生的婴儿了。
年,在丘吉尔的这位堂兄娶妻时,老公爵夫人对新娘指令说:“您的主要任务就是生儿子。”
丘吉尔的堂嫂果然不负所望,完成了这个历史命,这样,丘吉尔也便失去了成为马尔巴罗公爵的可能。
在古老的贵族遗风盛行的英国,有爵位的贵族家族成员便不再有领导政府的机会。
加入温斯顿·丘吉尔继承了巴尔巴罗家族的爵位和领地,那么他的政治活动、社交圈子以及可涉足的领地也只能局限在上院的框框之内,日后的他也就不会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了。
丘吉尔诞生在贵族家庭,虽然物质生活较为优渥,但童年却难说有多快乐。
在英国的上流社会,贵妇们往往是管生不管养,丘吉尔从小便由一名叫埃夫列斯特太太的保姆抚育。
而留在丘吉尔心目中的父亲“只是一个板着面孔,令人望而生畏的人”;对于母亲,“我深切地爱着她——但却是从一段距离之外。”
小丘吉尔孤僻、独立、桀骜不驯的性格,或许与从小就缺失的父母之爱有关。
全校最后一个人
年,年满7岁的小丘吉尔被父母送到圣乔治贵族学校上学。
既然是贵族学校,硬件当然是一流的,但学校管理方式却非常刻板、严厉,这对于习惯了自由自在、性格倔强的丘吉尔来说,不是一个好地方。
丘吉尔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只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历史、地理、英国文学等,而对于不喜欢的,比如数学、拉丁文等,他则根本不屑于顾。
所以,他的总成绩总是在全班殿后。
不仅成绩很差,他还得到淘气、贪吃、常惹麻烦,甚至极端恶劣的评语。
在这里的学生每个月至少有两三次被聚集到图书馆,观看犯错误的同学如何接受责罚,进行警示教育。
有过错的学生会被两个班长拖进一个房间,由校长对他进行毒打,直到打得流血为止。
不用说,丘吉尔就是常客。
要不是在假期回家时,他的保姆埃夫列斯特太太在他身上发现了多处伤痕并报告他的妈妈,小丘吉尔的厄运估计还要继续。
他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请来家庭医生为丘吉尔诊治,并很快安排他转学,来到汤姆逊两姐妹办的布莱顿预备学校。
在布莱顿的日子要好过得多,丘吉尔再也不必担心会受到体罚了。
而且与圣乔治学校不同,学校除了正规课程外,还组织学生们学习骑马、游泳、跳舞等,这些课程使小丘吉尔觉得兴趣盎然。
但在老师眼中,小丘吉尔仍然是学校里最执拗、最不守纪律的学生。
结束在布莱顿的学习后,凭借家族尊贵的地位。丘吉尔本来应该进入伊顿公学,但由于这时丘吉尔得了严重的肺炎,病愈后,父母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把他送到了坐落在山坡地带的哈罗公学。
哈罗公学是除伊顿公学以外最出色的学校。
虽然出身名门,但入学形式还是要有的,这次入学考试使得偏科的丘吉尔尝到了苦头。
虽然成绩很差,或许是校长慧眼识珠,或许是出于其家族身份的考虑,丘吉尔还是通过了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
不过,他被编到年纪最差的一个班里。
因为调皮,成绩差,丘吉尔在学校又受尽老师同学的嘲笑。
哈罗学校点名时,按学习成绩排成长队,并让一个个学生应声从老师身边走过,这样一来,丘吉尔的地位就显得特别卑下。
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勋爵辞去下院议长财政大臣不久,随许多人前来参观哈罗公学。这些人看到点名时丘吉尔几乎最后走过老师身边。于是切切嗤笑道:
“瞧,这就是伦道夫勋爵的儿子,全校最后一个人!”
通过辅导班考进军校
丘吉尔热爱军事,他在哈罗公学里最喜欢的课程使操练和射击,他的射击成绩保持在前5名之内,对于击剑、游泳、骑术这些体育项目,也有着很大的兴趣,此外,他还保留了打猎、打马球等爱好。
所以,他后来选择报考军校,选择的军校是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这里是英国培养步兵和骑兵军官的地方,但他偏科的成绩使他最初两次都名落孙山。
第二次落榜之后,父母决定给他报詹姆斯上尉办一所辅导班。
这所学校估计是有一些内部资料,并了解桑赫斯特的出题套路,所以通过率很高。
但是,正当丘吉尔积极准备第三次考试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了。
在他和弟弟杰克一同去姑妈温伯恩夫人的庄园度假时,他与弟弟杰克和姑妈家的表弟3人一起玩抓人游戏,跌进一个深达29英尺的山沟,昏迷三天之后才恢复知觉。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他才从床上爬起来。
在养伤期间,丘吉尔因祸得福,难得和父母住在一起,有机会看到许多上层政治活动家。
伤好之后,他常去下院听会,注意倾听那里进行的辩论情况。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对丘吉尔的政治启蒙。
痊愈后,丘吉尔第三次投考桑赫斯特军校,终于被录取了。
但可惜他的分数刚过录取线,并没有达到父亲希望的步兵学科,只够进入骑兵学科。
步兵学科的军官生只需自己出生活费,而骑兵学科的军官生除了需要付出较高的生活费外,还必须准备马匹、运动器械和狩猎工具。
因此,报考骑兵学科的人要少很多。
为此,父亲十分生气,给他写了一封怒气冲冲的信,除了说他蠢,给家庭丢脸,还警告他今后必须刻苦努力,否则将来只能成为社会废物。
不满19岁的丘吉尔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在其父亲的活动下,他还是成功进入了步兵专业。
在这所院校里,丘吉尔如鱼得水,他不仅学习刻骨,而且还在学习之余参加打猎、马术等活动。
年12月,丘吉尔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在整个名学生中,名列第20,其中以骑术成绩最好,所以丘吉尔在通过毕业考试后,提出申请,要求分配到第4骠骑兵团。
为此,丘吉尔的母亲还给该兵团的指挥官约翰·布拉巴松上校写了一封信。
年2月,丘吉尔如愿以偿地参加了骑兵部队,由此开始了他的军官生涯。
古巴战火的洗礼
年10月,丘吉尔被任命为军官后8个月,就享受两个半月的假期。当时,古巴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游击战争,丘吉尔决定同他的伙伴巴恩斯中尉一起到古巴闻闻火药味。
在取得西班牙政府同意之后,英国最高统帅部让他以一家报纸记者的身份去往古巴。在古巴度过的18天对这位年轻军官影响非常大。
他后来写道:“这是个正在动真刀真枪的地方。这是个大动干戈的场所。这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里肯定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可能在此抛下自己的尸骨。
21岁生日的那天,丘吉尔正在炮火石肖烟的战场上接受洗礼,要不是当地游击队的步枪很旧,命中率低,丘吉尔可能就命丧疆场了。
返回英国后,丘吉尔和巴恩斯都被西班牙政府授予红十字勋章。丘吉尔还把他在古巴的见闻前后写成5篇通讯刊登在《每日电讯报》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次古巴之行对丘吉尔影响深远,首先是完成了他战场上的成人礼,其次就是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他不仅勇敢地走进战场,他的战地通讯也得到很多人的赞赏。
这次远行使他对旅行、参战和新闻报道的兴趣更加浓厚的兴趣,他在古巴开始染上了抽雪茄的习惯,也跟西班牙人学会了中午躺在被窝里睡觉。
午睡这个习惯后来帮助他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时能长时间熬夜工作。
年9月,丘吉尔随所属的英军第4骠骑兵团调驻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在这段“单调、乏味而使人感到百般无聊的日子里,丘吉尔大量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书籍,思想变得深邃,也使他逐渐形成了某种人生信念。
第二年春,印度西北边境山区发生了民族骚乱,丘吉尔意识到,自己已久的机会到了。他再次以记者身份来到战场,为伦敦《每日电讯报》写战地报道。他还利用战时收集到的材料,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一八九七年马拉坎德野战军的故事一一边境之战插曲》。
此后,丘吉尔的写作欲望更加强烈,利用闲暇时间,他又写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萨伏罗拉》。小说尚未脱稿,他就听说英国要派遣军队赴苏丹作战,又设法赶赴苏丹,这次他同《晨邮报》商定,以每栏报道巧英镑的稿酬,为该报撰写战地通讯。
通过写稿,丘吉尔一个月能得到多英镑的稿酬,远远高于他的12,5英镑的中尉。对于丘吉尔来说,钱是次要的,他看中的是这些著作将成为他在政治领域和选民中赢得的资本。
南非奇遇记
对政治的热望使丘吉尔对循规蹈矩的军队生涯产生厌倦,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对士兵生活观察得越多,就越是不喜欢这种生活,而且相信这不是我的天职。年夏,丘吉尔下定决心辞去军职。
9月,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赴南非采访战事。但一次随军行动中,丘吉尔被南非布尔人武装力量俘虏,遣送到布尔人后方的比勒陀利亚。
在这里,丘吉尔成功策划了越狱行动,他趁着卫兵不备,悄悄地翻越围墙逃了出来。出来后,立即奔向铁路,在火车站爬上一辆缓缓开来的货车,藏在一堆装过煤的空袋子下面。黎明时分他下了火车,因为担心白天卸煤袋子时会被人发现。
丘吉尔在附近的树林里等了一天,直到第二天晚上,也没有等来火车,身上仅有的几块巧克力已经吃光了,他忍受着饥饿,疲惫不堪、垂头丧气地向着一所窗口亮着灯的房子走去。
他这样做,是冒着重新落到布尔人手里或者被告密的巨大风险的。
他的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布尔人正在竭力搜寻逃跑者。他的脑袋被悬赏25英镑。
但是他这次很幸运,原来这是在几十干米之内唯一一个英国人居住的房子。布尔人留下这个英国人是要他照料已被封闭的煤矿的。这个英国人把丘吉尔藏到矿井里。
过了几天,布尔人不再搜寻了,这个英国人就把他藏到开往葡萄牙殖民地的一节货车车厢里。16个小时之后,丘吉尔平安到达葡属莫桑比克,来到当地的英国领事馆。
在南非的奇遇出乎意料地给丘吉尔带来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他一获得自由,就立即向《晨邮报》发了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
而在丘吉尔出逃的一周内,英国人在南非频遭败绩,成为“黑色的一周”,而丘吉尔则成为这一周唯一的亮点,英国媒体也将之作为大新闻大书特书,为丘吉尔积累了超高人气。
从南非回到英国后,丘吉尔开始埋头整理已经发表的战地通讯,并以此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新材料。
其中,描写其成功越狱的《从伦敦到莱迪史密斯》一书在短短4个月中就发售了1.5万册。
丘吉尔这两本书的版税加上以前写书和战地通讯的收入,总共约有英镑。
从年11月起,丘吉尔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进行巡回演讲,在他回到伦敦之后,他的财产已达1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有了这些靠撰写文章、出版书籍和巡回演讲积累起来的资产,加上他赚取的人气,丘吉尔完成了他进入政治舞台前的原始累积。
之后,他就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他所向往的政治舞台上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1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