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华人是非洲54个国家中人口数量最大的华人群体,现有35万左右,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大多集中在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首都比勒陀利亚、伊丽莎白港和开普敦等沿海城市。本文先从历时视角考察华人社群在南非形成发展的时期、过程及特点。再通过多次赴南非调研访学的田野调查经历,呈现南非华人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团组织等。最后探讨华人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融入南非社会的艰辛历程,以及华人如何通过教育、传媒和信仰来坚守自身族群与文化认同的努力。随着中国与南非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南非华人将发挥更大的沟通与纽带作用。
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抱的南非共和国一直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尽管年尼日利亚首次调整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方法后,一举超过南非,成为非洲最大经济体,但南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健全的法制、先进的科技与金融市场以及多元的文化等方面成为很多国际移民特别是非洲大陆移民的首选地。根据南非年人口统计,年以来移入南非的国际移民高达万,绝大多数是非洲人。与此相比,华人在南非的人口构成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即使按照目前最大估计的五六十万人的数据,也只占整个南非人口总数的1%左右。因此,华人在南非社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仍比较微弱,有关南非华人的研究亦很缺乏,然而在南非这样一个种族关系异常复杂与敏感的国家,华人亦是种族建构的一分子并带来复杂与对立的因素,白人在南非寻求统治地位达三百多年,如何将这个来自古老文明国度的移民小群体归类并给予相应的待遇,时常令白人统治者感到困惑。而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由广大黑人当家作主的新南非,如何将华人归类?怎样处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如何容纳、对待中南建交后大批涌入的中国新移民?华人怎样调整自身以适应南非社会?怎样在多元文化的社会坚守自身的族群与文化认同?……随着华人在南非数量与影响力的日益增多与增强,有关南非华人历史与现实的研究亟待开展。
南非华人的历史:在黑白夹缝之间求生存
在全世界种族关系最为复杂敏感的南非,华人作为一个人数上最少却又在种族肤色上最显眼的少数族群的存在,一直对南非的经济与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但对于南非华人的史料记载与系统研究并不多见,且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错误地认为南非华人的祖先是20世纪初的契约矿工。对此,两位南非华裔女作者叶慧芬与梁瑞来历时九年,在缺少官方资料的情况下,通过查阅开普殖民地早期的报纸和档案资料,进行数以百计的采访与搜集华人家族口述史……终于在年末出版了英语世界第一本系统论述南非华人历史的专著《肤色、困惑与承认——南非华人史》(Colour,ConfusionandConcessions:TheHistoryofTheChineseinSouthAfrica)。该书指出早在多年前,华人的足迹已涉及非洲最南端这片广袤的土地。受限于年代,这本书对华人的论述终结于年种族隔离被废止之前,对于后来大批量涌入的大陆新移民没有涉及。两年后,南非大学凯伦·哈里斯(KarenLeighHarris)发表了题为《年以前的南非华人史》(AHistoryofTheChineseinSouthAfricato)的博士论文,系统梳理了-年间南非华人的早期历史,并与同时期的美国、澳大利亚华人进行比较,详细论述了20世纪初期兰德金矿里契约华工的生活以及开普地区作为自由民的华人生活,两相对比,反映出同时期不同地域华人的不同境遇,从一个侧面认识南非当时复杂紧张的种族关系。美籍韩裔学者朴尹正女士在年出版其历时1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荣誉之上:南非华人身份认同研究》,是研究华人在南非的历史与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的力作。以上是国外学者对南非华人历史的梳理与研究,国内学界则鲜有涉猎,唯独李安山教授的《非洲华侨华人史》内有部分南非华人早期历史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的研究空白。21世纪以来,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以及厦门大学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学生完成了多篇有关南非华侨华人的硕士论文,为人们了解南非华人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自年1月1日中南正式建交以来,短短20年间有至少30万大陆新移民在南非工作生活,南非是非洲唯一有大规模且自成一体的华人社群和本土出生的华人的国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笔者赴南非调研的实地考察来对南非华人的历史进行简要梳理与回顾。
早期的南非华人(17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
中国与万里之外的南非渊源极早,很多发现与研究都有力地指出中国人与南非的接触远早于在开普定居的欧洲殖民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年元朝地理学家朱思本在其绘制的《舆地图》中标出了非洲大陆,比首个发现南非的葡萄牙探险家迪亚士(BartholomesDias)早了多年。明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据传抵达过南非德班并与当地人进行瓷器贸易,因为在津巴布韦与南非都发现了宋朝时的瓷器碎片。另有研究指出,南非原住民科伊桑人(又称布须曼人)有中国人血统,他们的皮肤呈褐色,五官更像亚洲人,甚至语言里的一些发音与中国话有相似之处,在他们的岩画中也刻画了带着尖顶中国式斗笠的人形。著名人类学家雷蒙德·达特(RaymondDart)指出:“很多发现都高度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土著布须曼人的影响。”当然影响是一回事,真正的接触融合又是另一回事。
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批华人于17世纪中叶(年)抵达南非,这是一小批中国男子,主要来自爪哇、巴达维亚和华南,以罪犯和荷属东印度公司奴隶身份进驻开普新建的转换站。此后直至18世纪,同一身份的中国人陆续到达,但每次从未超过人。服务期满后一些人返回中国或者东南亚,另一些人最终成了“自由移民”在开普定居下来,主要从事开店、看店、小生意、烘培等。南非政府年绘制的地图上标有开普敦一处早期华人公墓,证明小部分华人葬于南非。然而,由于华人吃苦耐劳节俭能干的特性,能够迅速在尚未开发的土地上小有所成,华人的成功引起了开普殖民地白人的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