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支持指导下,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专题研讨会”在曲阜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操晓理、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出席会议并致辞。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主持会议开幕式。
操晓理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主题非常重要,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重大议题。他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需要把握的关键内容作了阐述。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确保正确发展方向。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学术自信,破除对西方学术理论的迷信和盲从。第三,立足鲜活实践,推动学术创新,坚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创造新的学说。第四,弘扬优良学风,涵养学术生态,为学术创新、创造提供健康土壤和环境。
郭新立在致辞中表示,“5·17讲话”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新时代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直面现实,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同时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本次专题研讨会是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所做出的新努力,希望各位专家发扬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优良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担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会议主要围绕“领会‘5.17讲话’精神,构建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中的法理学”“儒家人文与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重新定义中国政治”“国家话语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取向的演变”等问题展开讨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赵树凯、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谢地坤、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萧功秦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麻国庆教授、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何中华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陈金钊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命题的提出基于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就是本土化与西方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失衡。如何平衡、兼顾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成为20世纪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大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命题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在传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之间走出一条平衡之路,找到一个平衡点。是继续在西化的道路上搞所谓的学科建设,还是基于本土经验进行学科转型?如何回答这一严峻问题,关乎下一阶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方向和目标。
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文史哲》编辑部相关人员,有关学院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举行
6月16日,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举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谭建荣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教授,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校党委副书记仝兴华教授等出席会议。
樊丽明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多年来各位专家对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她指出,机械工程学科是山东大学的老学科、大学科、重要学科,在发展历史上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强调,新时期,学校围绕如何建设双一流做出了系列规划,围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国家战略,出台了服务山东的各项行动计划,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群之一的机械工程学科,理应在服务山东特别是服务“制造山东”系列规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山东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山东大学发展提出的挑战和任务,她希望各位专家继续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黄传真教授向学术委员会作了实验室年度工作进展报告,汇报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实验室年度的工作计划。实验室学术骨干张承瑞教授、陈颂英教授、谢玉东副教授分别作了“基于云知识库的智能数控系统设计和实现”、“基于多松弛时间的格子玻尔兹曼三重网格加密算法研究”、“新型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与会委员审议了实验室工作报告,与实验室学术骨干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通过讨论,与会专家认为,一年来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验室的工作把握住了高效洁净制造学科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问题,在高效洁净制造基础、先进切削刀具、精密微纳加工、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微纳操控、海洋装备等方面开展了开拓性研究工作,形成了实验室的新优势和新特色。年度的研究计划切实可行。建议进一步加强原有优势、加速形成总体优势、强化形成区域优势,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形成有力支撑,协调发展,有序推进。
会议由谭建荣院士主持,他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围绕高校洁净制造学科发展开展的研究和取得的突破进展,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对我国制造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郭东明院士在交流中建议继续凝练实验室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化特色和优势,期待实验室在未来更好的承担起科技创新、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服务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咨询组专家雷源忠研究员,长江学者、天津大学黄田教授,华侨大学校长、国家杰青徐西鹏教授,长江学者、西北工业大学苑伟政教授,长江学者、山东大学黄传真教授,泰山学者、山东大学李剑峰教授,国家杰青、山东大学刘战强教授等学术委员会成员,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仇道滨教授,实验室学术骨干及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
《光明日报》报道文学生活研究成果
6月15日,《光明日报》以“当前社会各群体的‘文学生活’透视”为题,对温儒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结项成果进行了整版报道。
“文学生活”研究是温儒敏教授于年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文学阅读、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活动,也牵涉到文学生产、传播、读者群、阅读风尚,等。另外还包括文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渗透情况等。从年起,山东大学文学院就开始集中力量开展对国民文学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年,《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获准立项,并于年3月通过专家鉴定顺利如期结项。在3年的项目研究过程中,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学者组成的60多人的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含网络问卷)、个案采访以及对重点网络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围绕当前社会不同阶层的文学阅读倾向、“亚文学”与“纯文学”期刊在民众文学生活中的位置、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新媒体语境下国人文学生活的变革、文学经典在当前文学生活中的境遇以及当前社会的非主流文学生态状况等重点问题,对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山西、广东、广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陕西、云南、辽宁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民、工人、城市白领、普通市民、大中小学生等群体的文学生活状况开展了40余项专题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30多篇,对当前社会的“文学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摸底”与研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学生活研究正是要打破过去文学研究只是局限于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的圈子,而较少北京中科专家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那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