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族隔离。在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之前,我从来不能像其他亲戚家的小孩一样去街上玩耍,不然被警察看到可能就会被送去特殊机构,再也不能见到妈妈。
在种族隔离制度之下,政府不允许黑人乘坐公共交通,但白人依旧需要黑人来家里擦地板、打扫厕所。有需求,就有市场,黑人创造了自己的交通系统,规划了非正规的民间巴士线路,在法律规范之外,由私人公司承运。小巴生意完全不受任何约束,几乎等同于有组织的犯罪集团。不同的帮会负责不同的线路,因此常常会为了争夺管辖范围而大打出手。这里面充斥着贿赂与暧昧的交易、无数的暴力,以及无数为了避免暴力而上交的保护费。
种族隔离制度的天才之处在于,它能说服绝大多数人相互敌对。用隔离制造仇恨,整件事就是这么简单。你把人分成不同的群组,让他们相互仇恨,这样你就可以控制他们全部人。
民主战胜种族隔离的过程被称为不流血的革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这场革命中,白人没怎么流血受伤。但是革命之后,街道上淌满了黑人的血。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件事:把原住民驱赶到保留地、黑人奴隶制、隔离制度。想象一下,这三件事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在同一群人身上,那就是种族隔离。
种族隔离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南非变成一个白人国家,试图取消黑人的南非国籍,将他们全部安置到黑人家园“班图斯坦”去,那里将会成为一个半自治的黑人领地,但其实还是受制于首都比勒陀利亚的傀儡政权。
不过这种所谓的白人社会,依旧离不开黑人劳动力的奉献,而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让一部分黑人住在白人社区附近。
在种族隔离制度下,政府会在你的出生证上打上所有的标签:种族、部落、国籍。所有的东西都要被归类。二、天生有罪。?
我叫特雷弗·诺亚,天生有罪。
但是,我确实在充满母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内心丰盈。物质贫瘠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社会中,我们彼此伤害,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受伤之人的样子。”在那个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透过肌肤,除了肤浅和各种歧视,还能看到什么?
而我的妈妈却让我看到了肌肤之外的世界,她是一位勇敢、反叛、幽默、坚强、虔诚信教的母亲,用那种发自内心和本能的爱的独特方法,造就了让世人记住的的我——特雷弗.诺亚。
我从小的时候就深知:今天无论做什么,每件事尽可能做到最好,切记得过且过,凡事加倍用心,凡事产生结果。
在学校时,我看到不同肤色的孩子,按肤色组成各自的小队伍,结伴穿过操场,走上楼梯,走进大堂。在那天以前,我从来没见过人们明明在一起却又不在一起的样子,他们明明处于同一个空间之中,却选择互相不进行任何接触与交流。
那一刻,我忽然看到、感觉到了人们之间存在的界限。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我们不觉得他们也是人。
比起肤色,语言更能决定你是谁。我很努力地学习几种语言,而知识使人自由,或者起码渴望自由。
一个年轻人的漫长的、尴尬的、偶尔悲剧又时常蒙羞的心灵教育。成长中,混血肤色也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不管在哪个圈子里,我都是个异类。在白人眼里他是黑人,在黑人眼里他是白人。
在有色人种当中,我的英文讲得太好,和绝大部分白人同学比,家里又太穷,没办法和他们一样去参加一些需要花钱的课外活动。
有太多的黑人家庭穷极一生在填补过去的缺口。这是身为黑人以及贫穷的诅咒,这也是一代代人无法逃离的梦魇。我母亲将其称为“黑人债”。
因为你的长辈们已经被剥夺殆尽,你不能把这些钱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进步,你只能把你挣来的钱给他们,把他们拉回生活的起点。
了解你的过去,才能变成更好的人。但是不要总为过去悲泣。生活是充满痛苦的,让这些痛苦将你变得更强,不要执着于它。不要怨天尤人。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害怕失败,害怕拒绝。但是后悔才是我们最该害怕的事。失败是一种答案。拒绝也是一种答案。但后悔却是你永远得不到答案的永恒问题。
这个世界并不爱你。我选择活在那个世界里,但我并不来自那个世界。如果非要说的话,我就是个冒名顶替的家伙。我身在其中,一天又一天地过着,貌似和所有人一样,但不同的是,在意识深处,我明白我有其他选择。我可以离开。他们不行。
每次我犯了错,迎接我的都是“严厉的爱”——训话、惩戒、暴揍。每次犯错误都是这样。很多黑人父母也是这么教育子女的,他们要在社会给你惩罚之前,先将你教训一顿。“在警察把你抓走之前,我必须这么管教你。”从你能上街的那天起,所有的黑人父母心里想的都是这件事,因为法律正在外面等着你。
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理由,一切都顺理成章。因为种族主义在这里,你必须要选边站队。
你可以说你不要选,但最终生活会强迫你选。
三、母亲的一生。
妈妈小时候由于某种原因,被父亲寄养在亲戚家,吃了非常多的苦,但这段寄养的生活,并没有压垮这个特立独行的姑娘。
妈妈长大后的她既不愿意当传统的家庭主妇,也不愿去做白人的女佣。竟然去学了打字,成为了一个国际公司的秘书。这已经是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一个普通黑人女孩子可以争取到的最好的机会了。
因为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和生活,她才有机会认识了我的父亲,一位谨慎、沉稳的典型瑞士人。可以想像,在当时这段感情是没有办法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但是我的妈妈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和所谓的法律,她直接提出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并且承诺自己会抚养这个孩子,不需要我的父亲去抚养。当时,家里的为数不多的钱除了买食物,就是买书籍。就是妈妈为了,尽其所能给了我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并用她自己的方式教会我质疑规则,独立思考。我妈是非常固执、独立,每个星期都会打扮漂亮去教堂,但她依然是一个甘于奉献的女人,这是她的天性。
然而,她拒绝在家庭角色中对亚伯(继父)卑躬屈膝,但是她确实希望他作为一个丈夫可以成功。如果她可以将这段婚姻经营成那种平等的婚姻关系,她愿意倾尽所有,就像她为自己的孩子倾尽所有那样。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非暴力,而是爱。爱是有创造力的行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为他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
我妈就是那样对我的,然后我用我所有获得的进步,所有学到的知识,回过头来为她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她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成长于一个充斥着家暴的家庭中,你会发现自己会爱自己恨的人,或恨自己爱的人,在这两者之间不停地徘徊挣扎。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最后一次厉害的家暴是,诺亚(继父)朝50岁的她头开了一枪......
人们总是说,他们会为了自己爱的人做任何事。但是你真的能做到?任何事都可以?包括付出你的一切?我觉得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是无私的爱。而母亲却能理解。
一个母亲可以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从一辆飞驰的车上跳下去。她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当我回头想想,她养我的感觉,就好像我是一个白人孩子——不是让我学白人文化,而是让我相信,世界是我的,我可以为自己发声,我的想法和决定都是重要的。虽然我曾经生活在那样一个充满歧视、暴力的环境,因为有了我的妈妈,我依旧可以不受影响,认真努力地生活着。
我要感谢我的妈妈,是她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我欠她的恩情,永远都无法还清。
#书评#
往期文章回顾
爱与被爱,都不如相爱
婚姻就是把生活掰开了,细数有趣的日子
《重返印度》
心中有热爱,眼里才能有光芒
Smiles淡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