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篇开始,作者开始踏上了“非洲之傲”的旅游。历时14天,纵贯南部和中部非洲,途径五个国家,行程近千米,一次史诗般的旅行。
本章主要是对乘坐的这趟世界顶级豪华列车进行介绍。
(图片来自网络)
1.绿皮火车
外观上看去,简直就是春运时的老相识——绿皮火车。
关于绿皮火车,我想不仅仅是作者有自己的创伤性记忆,对于我们曾经乘坐过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伤痛:“它声嘶力竭地载着我们抵达青春梦想的遥远他乡,又不辞劳苦地驮着我们回到心心念念的故土。每一次乘坐,都悲喜交集、又爱又恨。爱的是它将把我们送达目的地,恨的是旅程的艰辛与劳苦。”
——年,我在国庆节后返校时,就曾经在衡水火车站为了挤上那趟绿皮车,被高个子的学兄从车窗里塞进去,然后像咸鱼干一样贴在各式人等的密不透风的缝隙里,因为个子矮小,我想那个时候也应该是脚丫离地悬空在那个晃荡的罐头车里的。最害怕的记忆,就是半路上,我晕厥了,不省人事的感觉现在还常常在噩梦中侵袭而来......
可是,老绿皮又是功勋卓著的,它“价格低廉,像一位苍老的大叔,背着抱着我们昼夜兼程地赶路。”
又可是,待作者走进绿皮的肚子,不同凡响的高雅客房让她惊呆了。每一节车厢都经过了彻底改造,从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五星级酒店的标准。不由她不感慨:“这列绿皮火车如同时光机,在这有限的空间中,辗转腾挪,力求模拟一个业已消失的时代。它以古老的硬件加上无微不至的谦卑服务软件,把你托举到一个远去的阶层,合力让你潜回到历史前页。”
2.罗斯先生
罗斯先生是“非洲之傲”的创始人。
成功的汽配商人罗斯先生,从成功地拍下一节老式火车车厢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老火车。除了自家旅行,也把其他车厢的房间对外出售,既可以分担私家车的运营资本,以车养车,也方便更多的人分享豪华复古蒸汽火车的乐趣。年4月成立了私人火车公司。
罗斯先生力图把“非洲之傲”列车打造成优雅温馨的家。他亲手制定十余条经典旅行路线,以绮丽雍容的装潢和无比细致周到的服务,引得达官贵人、浪漫情侣纷至沓来。这列火车每次出发前,罗斯先生都像家中的一位长者,面对即将原型的亲人,再三叮咛。
3.比勒陀利亚车站
列车到达的第一站是“非洲之傲”拥有的一个独享的私人火车站,是原汁原味的比勒陀利亚首都公园站。
停歇的间隙里,作者爬上了火车头驾驶舱,和黑人司机攀谈,并在他的示意下,拉响了汽笛。鼓足勇气拉了一下,出乎意料,并没有激动人心的声音响起,也没有浓烟往车顶上蹿。就在作者纳闷的时候,拖延滞后的震耳欲聋的笛声响起来,她不由得调侃道:“如今都是操纵电子产品,习惯了手起刀落,电光石火。蒸汽机庞大的身躯和传导系统,依然保持着工业时代的韵律,稳扎稳打。”
4.与安卡的交谈
罗斯先生的小女儿安卡,特意在旗杆上挂上了中国国旗。
她主动和作者攀谈,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及她继承父业的经过,给人的印象这是一位坦诚、实干的好姑娘。而且她对这份事业的挚爱达到如此境界:“我视这些机车为我的兄弟。”
5.列车长宣布乘车纪律
一共十一条。黑人列车长既神色郑重,又带有俏皮的语言,从各方面为旅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详尽的说明。再加上他戴着巴拿马凉帽抬腿一跃,竟然跳上白色铁艺桌子,这滑稽幽默的一幕,让众人报以掌声。
当然,作者的幽默也尽显:我是个滴酒不沾的人,对此福利(酒水随意免费享用)只有望洋兴叹了。他真是绝好的推销员,我几乎怀疑帽子卖出后,他是否有提成?什么叫奢侈?这些注意事项多少说明一点儿问题。你模仿远去的尊贵,就要暂且放弃原有的生活角色,潜入19世纪欧洲宫廷生活之水,享受旧式的无所事事和尊贵从容。你时不时会有点儿恍惚,隔三差五地出现微错乱,但又异常真实。
在整列火车的最末一节车厢,观景走廊上,作者这样遐想:旅途上没有真正的独行。即使周遭没有人,还有非洲的原野,还有飞驰的机车,还有不时鸣响的汽笛,还有无数的故事。就算这一切都没有,那我还有自己同在。
15我将把你的话转告天堂特立独行的珊德拉夫人。
第一天就有一位穿戴特异,显出不可一世的矜持的老夫人,引起了作者的注意。戴着一顶淡粉色大宽檐的帽子,身穿复古的高贵蓬蓬衣裙,独自摇着长柄羽毛扇。
连续几天,她每天都换新的服饰,复古情调,依然大檐帽子,帽子上依然缀满了美丽的花朵,而且,独自一人。眼神犀利。显出霸道的样子。
作者和她有两次交谈,了解了这位德国贵妇人的衣服都是她母亲身前穿过的,她的身份背景极其奢华——跨国房产主,已经第七次乘坐这趟列车了。
难怪让作者看到穿着维多利亚时代服装的这位老妇人蹒跚走动,本身就有种梦幻的感觉。
这位珊德拉夫人,为演奏乐曲的黑人乐队掏出五美金的小费:“凡是努力干活的人,都应该受到奖赏。”我还以为她是个善良、悲悯的老人。
可是她对这样的旅行程序“烂熟于心”,认为“没有任何新意,只是插科打诨的小把戏,一切都在我已知的范围之内”,“小费是你和穷人之间的润滑剂,小费是神圣的”。
这个时候,我就对这位贵妇人的品格和人性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当然,作者是非常温婉的:“所有应付小费的场合,我都不会忘记和吝啬,但骨子里,我把它当做负担。我在理论上完全能够接受支付小费之必须,但在具体行动上,总有些心不在焉。”
于我,可能连半拉子中产阶级都算不上,因此,在给予小费的行动上,更是迟钝。
16你可在金伯利的矿壁抠出钻石坐标:金伯利矿坑
1.概况
年,南非一位少年在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一块重达21.25克拉的金刚石,后来被送到巴黎的万国博览会,取名为“尤里卡”。自从被首次发现而动工开采,至年被关闭,这里生生抠出一个深米,占地17公顷、方圆1.6米的大坑。
2.命名
年,开普敦殖民地的金伯利勋爵向英国执政官抱怨,这个地方原来的名字“佛瑞特艾格特”太难写,执政官就地取材就用金伯利重新命名,这个名叫金伯利的小镇成了当时南部非洲的第二大镇。
3.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年,“库利南”被发现,品质极高,个头太大,没有人买得起。年送给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作为生日礼物。后来,被工匠劈成“非洲之星1”“非洲之星2”,它们俩至今稳居世界上最大钻石的冠亚军。
4.印度钻石
在南非之前,印度是钻石的最大生产国。
毒蛇是金刚石的守护神。这是因为金刚石受紫外线照射后,会在暗夜里发出各种彩色的荧光,吸引昆虫,昆虫又引来青蛙,而蛇类喜食青蛙。
其实很多的内容都是从作者称为“钻石教授”的那位导游得知的,参观矿洞、钻石展览馆,最终也明白了所谓指甲缝带出钻石的流言必须终结了。
钻石用苍茫独眼,凝视冷暖人间。
因为人的寿命苦短,所以对恒久的时间充满尊崇,对凝蕴了漫长时间的事物心怀敬意。钻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击中了我们,讨巧地成了时间的代言人。
17荒原上的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非洲之傲”在日暮时分抵达荒原上的一个古镇。
在说古镇之前,先领略一下“维多利亚风格”的形成和特点:命名来自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3年,被认为是大英帝国辉煌的巅峰。后来爱德华开创了奢华、浮躁、享乐的统治风格。
这两位英王在位期间,新兴的富商和资产阶级开始注重生活品味,饮食上也日渐考究,对居住环境改换门庭格外上心,对室内装饰样式也求新求异,密集地展示财富和炫耀自己搜集来的珍奇百物,争相斗艳,不辞劳苦,这些外在的形式都不单单是为了实用,而是成了标榜身份的象征。
很难将维多利亚风格一语概括,各种文明风格一通乱炖,变成一种没有明显样式基础的创新运用,又以其矫揉造作的繁文缛节大行于世。
回到古镇的话题,这里曾是布尔人重创英军的战场,没有任何居民出没。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美轮美奂,苗圃,老式的加油机,银行和邮局,古老的药房......
百无聊赖的时候,作者遇到一位沉稳至极的工友,一番话断断续续说了半天,最后才指引她去看看火车道边的一个小博物馆。
一位老夫人的一生,在这里被彻底撕开,“她想一个捐献遗体的人,剔去肉身,仅遗骨骼,将生平百态立体地矗在此处,供人们淋漓尽致地观赏。”
印象最深刻的是——此人的衣服和帽子实在多。温婉的荷叶边,衣服上的扣子,无所不在的蝴蝶结,粉色的波点,立领遮挡和包裹万岁,薰衣草般的浪漫紫色,泡泡袖上衣,羊腿袖......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的此地风情,触摸到另外一种全然陌生的生活态度,扪到老夫人气若游丝的脉搏,想到她盛年时的活色生香。”
这是一次颇有意趣的展览。
18这是我的第个国家本章重量级人物:史密斯先生和百院长。
在“非洲之傲”列车上,作者渐渐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奢华,不仅仅是沿线的风光,主要是列车上的人。
列车上的客人优先政策,背后是等级制度挥之不去的阴影。
于是有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出场。
1.史密斯先生
最老的乘客,87岁。如果只数护照上的印记,他已经“到过”个国家了。实际,有过比较多一些了解的国家,大约90个国家。
“看看蛮荒,看看文明与野蛮,把快乐人生地走完,然后达到最后的目的——天堂。”这是史密斯先生的总结,一个富豪,一个上层阶级的豪言壮语。
他对中国比较满意的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周围,没有形成贫民窟。没有一个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是独一份。
作者感慨:“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听你想象之外的故事。”
2.百院长
车上的乘客基本都是来自于第一和第二世界的富豪们,和作者一样来自第三世界的是一对印度夫妇。
作者为这次旅行准备了两年,这对夫妇为乘坐“非洲之傲”准备了五年。
读者以为他们是比中国的毕淑敏还贫穷吗?
不!而是他们太忙了,因为男主人是医院的主人,因此作者给他这样的一个称谓“百院长”,就像前面的白琴键,麒麟奴一样,特别醒目。医院遍布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都有医院。
“医院的表情,有点儿像农场主说在某某山上有我的土豆。”狂傲的上层阶级啊!
3.面临狮子逼近的险境
旅客和女工作人员欢呼雀跃着要去看一头大吃大喝的雄狮,而作者为那只猎物角马默哀。
面对血腥的场面,作者忍不住悲伤汹涌,肺和胃都痉挛不止。即使,她作为一名医生,手起刀落打开过人的胸腹,清洗过阵亡勇士的尸骨。
可是,那些看客们,却津津有味。不由得让我对那些西方顶层豪富者们的人性充满了鄙视,他们太血腥,太无情。
接下来的一幕,是对他们的教训。
那只吃饱喝足的狮子,径直踱步走到他们乘坐的卡车这边过来,一步步逼近,从前排到后排,就在作者的位置咫寸之间,距它最近时刻,可以看清楚狮子下巴尚未凝固的角马血滴;可以看清楚狮子的眼角有厚重的眼屎,内眼角的黄白秽物足足有一颗蚕豆大小,像煮熟的鱼眼一样硬固;甚至还可以看清楚狮子的牙齿很黄,挂着零星的血丝......最可怕的莫过于它狡黠而凶残的眼神,一只刚刚残杀了猎物的凶猛动物的眼神。
在整个过程里,作者说自己“呆若木鸡”,甚至是思维停滞,身心凌空。多么可怕的瞬间。
不要再说这些乘客遵从了不下车不出声音的规矩,女工作人员还感激大家什么都没做,百院长竟然说虽然有点害怕却非常过瘾,做人就要做到食物链的最高端,不必怜惜角马......去他们的过瘾吧,这无非是侥幸逃生或者说狮口留命之后的张狂,这些有钱人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岂止是这些外国人,我们的国人不是也上演过类似的剧情吗?人性呢?道德呢?
作者这样思考:“感受到人世间资源配备的不平等,起码是不平衡,明白了革命是如何爆发的,有一些东西必将掩埋在历史深处,任它渐渐远去。
“掘出,也许是为了更深的埋葬。”
而,人性,恰恰是需要掘出的,劣根性是必须埋葬的。当然,需要个人的自省,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待续)
往期链接1行走的不仅是脚步,更是灵魂的相遇——《非洲三万里》读书摘记(一)(1-5)
2行走的不仅是脚步,更是灵魂的相遇——《非洲三万里》读书摘记(二)(6-10)
3行走的不仅是脚步,更是灵魂的相遇——《非洲三万里》读书摘记(三)(11-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