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蒙古
阿拉善发现一座青铜时代晚期亚腰形墓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局10月7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考古部门近日在该盟敖包图墓葬遗址发现一座青铜时代晚期亚腰形墓。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金松7日接受采访时说,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阿拉善盟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敖包图墓葬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一座青铜时代晚期亚腰形墓。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尹辰表示,该亚腰形墓的发现为探讨中国农牧交错地带文化互动、生业转变、人群融合提供新的重要研究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发掘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发掘规程,结合数字化考古技术,逐层对各遗迹单位进行无人机航测和三维影像建模。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公开资料显示,亚腰形墓也曾被译作几何图形墓。此类墓葬一般呈东西向分布,在地表用石块或石板构筑亚腰形石围,并在四角立有角石。石围内多填充石块,构成高约半米的石封堆。封堆下有长方形竖穴墓圹,大小仅容一人。人骨头向东,通常呈俯身直肢葬葬式,也有少量呈仰身直肢葬葬式。
中国·浙江
时隔二十年 千年东湖石刻碑林再开放
浙江省的临海东湖石刻碑林始建于年,陈列了临海历年征集保管的石刻碑志方,其中宋代碑刻39方,明清碑刻58方,另有唐代台州城隍神像、五代桃渚白鲞洞佛像等石刻造像。
年,临海东湖石刻碑林由于内部比较潮湿,石碑破损,又暂缺乏修缮资金而关闭至今。今年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为契机,经过三个多月的修缮和重新拓印,临海东湖石刻碑林重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碑林的石刻碑志承载着最具体的台州文化基因,展现了最直接的台州历史脉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台州历代书法和绘画、雕刻艺术。
中国·辽宁
奉国寺建造年纪念活动在义县举行
近日,“守望千年奉国寺·辽代建筑遗产保护研讨暨第五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推介学术活动”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举行,公布推介了项“第五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活动上,举行了奉国寺建造年“千年鼎、千年赋、千年纪念碑”揭彩仪式。专家学者考察了奉国寺大雄殿,并观看“慈润山河——奉国寺千年华诞图文展”。多位小学生诵读“奉国寺千年贺颂”。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致辞和题为“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主旨演讲中说,在奉国寺千年到来之际举办这次活动,不仅是传承奉国寺辽代古建筑千年文化的一脉相承,更是用好“文化义县”文旅名城金字招牌的必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向中外彰显中华民族对建筑文化遗产的呵护一如既往,永世守望。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在讲话中,特别引用了梁思成先生对义县奉国寺的高度赞美——“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修龙说,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多年来合作,矢志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公布与推介,从学科交叉上推动了建筑与文博的大联合。
南非
南非沿岸鲸数量持续下降 生态学家称因海洋生态变化进入10月以来,南非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观鲸季”。不过,南非海洋生态专家近日发出警告称,今年在南非沿岸发现的南露脊鲸数量持续下降,这表明南半球海洋生态系统已发生大规模变化。
今年9月27日至29日期间,来自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对沿岸鲸数量展开大规模调查,但仅发现只鲸,而这一数字较之年时的只下降幅度达17.5%,而在年,尚有多只鲸被发现。
团队负责人埃尔斯·韦穆伦介绍说,南非沿岸一带的南露脊鲸主要从南极海域迁徙而来,其主要目的是来到相对温暖的海域繁育幼仔,她透露,“过去的20年中,南非沿岸的南露脊鲸已经改变了它们的觅食地点,但变化可能不足以确保南露脊鲸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这对其产仔和迁徙的成功产生了负面影响。”埃尔斯指出,研究表明,南半球海洋生态系统确已发生大规模变化,而这将直接影响到包括南露脊鲸在内的几种不同海洋顶级捕食者。
澳大利亚
研究称全球海底沉积逾尤吨身形塑料碎片
据法新社报道,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海洋底部大约沉积着逾万吨微型塑料碎片,其从大量进入海洋的垃圾中分解而来。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称,这项研究是对海底微型塑料规模的首次估计。该机构称,本次研究显示,这些微型污染物的数量,是此前本地化研究结果的25倍。
CSIRO利用机器人潜水艇,在南澳大利亚海岸以外的米深的海底采集样本。首席研究员哈迪斯称,“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微型塑料也有很多。”
该研究的负责人巴雷特称,进入海洋的塑料污染物破裂、分解,最终变成微型塑料。而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微型塑料确实正在沉淀到海底。
文字:综合
编辑:凌凤
投稿信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jtqk/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