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收到一个朋友的消息,转来了另外一个朋友(大号“奴隶社会”)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伊隆·马斯克的。
(一)
一个九零后的年轻人(在特斯拉工作过)总结的别人专文(太长以至于没法看)的观点。
读了之后我觉得很温暖,这个世界上的年轻人总是让人放心,他们是未来,他们拥有进取的力量。
这篇文章写得详实而有依据,对既有的教育体系(不仅仅是天朝)做了深刻的剖析之后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挑战现有的知识结构(“我的知识都不一定对”),蔑视权威(“bullshit”)以及不断进取(“世界没有那么危险”)。
(二)
据说克列孟梭说过这么一句:“一个人,如果三十岁之前不是个社会主义者,他的良知就有问题;如果三十岁之后还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头脑就有问题。”
这里不是对原文的作者不敬,只是想说对于马斯克这样的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在互联网大爆炸的奇点——硅谷的超级天才来说,这三条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三)
意大利设计师马里奥·贝兰卡设计过一种单引擎小飞机,以低成本高效率著名。在耐力和长途驾驶方面,这种飞机创造过很多世界纪录,这些记录大部分都是由马斯克的外公约书亚搞出来的。
约书亚带着太太维妮,襁褓中的长子飞行;两个双胞胎女儿出生之后一人抱一个飞到爱荷华州参加医学大会。噢,忘了说了,约书亚的职业是医生。
约书亚抗议可口可乐中使用可卡因,并且由此导致收到了死亡威胁,自己的一个同道的朋友的离奇死亡让他下定决心拖家带口逃离加拿大到南非去。在南非,他们有继续驾驶这个小飞机飞遍全非洲。
有的时候搞的到汽油,有的时候停下来只能找到柴油,约书亚就自己做工程师解决问题。
年,约书亚死于空难。
马斯克的妈妈梅耶在旅行中长大。陪着自己的老爸不停地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空转圈,找传说中的迷失之城。
(四)
马斯克7岁的时候,他的表兄家里开生日聚会。母亲说他太淘气,不带他去,他一定要去。
由于年龄太小,没有自行车驾照(南非居然有这种奇怪的驾照),马斯克决定走十六公里去表兄家里。
比勒陀利亚的大街拥有一周的“紫薇花海”的时间,小马斯克就那么面对万里长风,敞开年轻的胸怀,一个人走过十英里,四个小时,天完全黑了才到表兄家里。
弟弟问他:“天这么黑,你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不害怕吗?”
马斯克说:“黑暗只是缺少了-纳米的光而已,没有什么可怕。”
(五)
小马斯克没有朋友,也不喜欢看电视。
他热爱读书。
《蝙蝠侠》、《钢铁侠》、《超人》和《绿灯侠》。
这些不奇怪。
儒勒·凡尔纳的全系列著作,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所有小说。
有点吃惊?
《指环王》、《银河系漫游指南》《尼古拉·特斯拉》《爱因斯坦传》。
小马斯克基本上是在读名人传记和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中度过的青春期。
(六)
年,马斯克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只身回到了几十年前外祖父离开的加拿大。
他的任务:作为长子,挣到足够多的钱,把离异的妈妈和几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接到加拿大来,还要完成自己的学位。
为了省钱,他买了大量的橙子、意大利面酱和香肠。每天只吃同样的东西。
这时候他18岁。
(七)
马斯克本科读的是物理学和经济学。
“我学习物理和商业,因为需要知道宇宙是怎样运转,经济是怎样运转。”
(八)
这是个天才。一个十二岁就可以写软件卖几百美元,十四岁就通过IBM的测试的天才。一个七岁就可以独自在暗夜中走十英里参加生日聚会的天才。一个十六岁就打定主意不服南非的兵役,要通过加拿大做跳板去美国“改变世界”的天才。
这个天才从小就孤僻。“对于他,孤独更倾向于刻意的。他的孤独,不同于我们大多数人的孤独。”
他不停地读尼采和叔本华,大学里不停地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自我的精神,自我主宰。失去世界的人,统治世界。”
“我在大学的时候,总是想什么能够影响人类的未来。”
“一个是网络,一个是清洁能源,一个是宇宙。”
(九)
然后,这个天才到了硅谷。
硅谷是这一轮高科技大爆炸的奇点,无数的公司在这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有这个地方才能成就马斯克这样的传奇。
到中国,马斯克就是一个技术男,一个和约会对象不停地捏咕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的理工科学霸。
(十)
毛主席小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是关于青蛙的。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如果没有这个气魄,把主席的传记看上一万遍,也不可能有主席的成就。
就算你有这个气魄,生在太平盛世,也白搭。
(十一)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这话没错。
不过这话是我们这种老甘蔗才好意思说的。对于那些勇敢的,真诚的,不断进取的年轻人,“奴隶社会”那篇文章的确是一篇好文。
三亩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jtqk/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