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之“晚清四部曲”
☆余张罕见海外精美版画+20万字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
☆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图像为主的期刊国内首次全译出版
☆25份绝版意大利彩色画报尘封百年后终获发行
☆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的历史读物,社科院近代史所马勇作序推荐
书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
作者:赵省伟编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书号:-7---9
出版时间:年10月
定价:.00元
分类:近代史、史料
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以中国为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法国《画刊》《世界画报》、英国《图片报》、意大利《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
《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创刊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该部分10余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及近张稀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图片报》创刊于年,收录众多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因而成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意大利彩色画报创刊于19世纪90年代,是目前罕有的可以与法国彩色画报相媲美的涉及中国题材的画报。填补了中国早期影像历史的诸多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出版价值。
目录
上册
1
出版说明
1
用跨国史料研究跨国事件
法国画报
2
中法广州湾战役
4
法国人在清朝
7
北京纪事
18
清朝的新皇帝
19
“长官,别怕”
20
殉道者
22
清朝暴乱
26
义和团
30
义和团
32
义和团
34
毁坏车站和铁轨的清朝暴徒
35
每周简报
36
义和团运动
38
天津
43
方苏雅代表团的云南之旅
54
清军
56
庚子事变
61
清朝儿童的游戏
64
北京
70
北京局势
73
清朝问题
74
夺取大沽炮台
76
慈禧太后
78
大沽口失陷
79
庚子事变
81
法国驻天津领事和传教士
82
泽列诺伊海军少将与李鸿章在清朝驻圣彼得堡使馆前的合影
83
北京悲剧
86
清朝太后殿下
88
义和团运动初期
92
受清军保护的外国人
94
杀死洋鬼子!
96
巴黎快讯
98
庚子事变
北京使馆遭袭
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被杀
德国海军士兵烧毁总理衙门
被清军围困的外国使团
慈禧太后接见外国使臣夫人
清朝的民族主义
庚子事变
天津
樊国梁阁下
天津法租界法国领事馆门前()
正在登船前往清朝的法国军队
俄军击溃一支清军炮兵
奉天的义和团屠杀基督徒
清军侵犯俄国边境
满洲奉天教堂惨案
年清朝的商业概况
年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
众人为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巴爱美送行
直隶总督李鸿章
清军招募志愿兵
在马赛为远征清朝的军队举行庄严的授旗仪式
瓦德西伯爵夫妇
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法国传教团在云南遭受袭击
清军
每周简报
处决两名清朝官员
法军万岁!!!远征军从马赛启程前往清朝
这家伙换着手打我脑袋
本周事件
攻占北京城
联军进军北京
北堂:法国传教士在北京的住所
攻占北京:联军的旗帜在紫禁城城门上方飘扬
被解救的使团
解救北京公使团:最后的痛苦
来自清朝的信
北京街头
在清朝的生活
庆亲王和他的卫队
清朝的战争
攻占北京:炮轰后的欧洲使馆区
天津保卫战
从河内进入清朝国门的铁路
武力征服清朝
官方礼物
清朝全权议和大臣
庚子事变
在清朝遇难的圣母圣心会传教士
在上海检阅法国军队的华伦将军
天津的一位法兰西女英雄
联军首领在北京召开会议
李鸿章与随行的俄日军队
端王的画像
日军返回天津
围攻北京使馆
迷信的中国人
前往保定府
法国驻北京使馆的解围战
联军在北京:解围北堂
紫禁城阅兵
挂在墙上的14颗义和团的头颅
北京之围
在清朝的欧洲人:天津之围
在北京的军队
占领紫禁城
北堂的感恩赞
法军从保定府解救出来的欧洲人
远征保定府:法军特遣队在清朝的一个村庄升起旗帜
悲惨世界在清朝
年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前往北京
天津现状
联军指挥官争端的焦点:北京古观象台
每周简报
满洲地区的哥萨克士兵疯狂的复仇行为
皇家陵墓附近的法军营地
医院船的内部
北京教区主教樊国梁
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在甘肃
李鸿章
李鸿章
荣军院内远征马达加斯加的军队和远征清朝的军队的军旗
梅东益将军
德军与英军印度锡克兵爆发冲突
下册
英国画报
满族人的疯狂
增援远东
典型的北京街道
义和团运动
情势告危
公使团
复仇
海军司令联合行动
增援的前景
日本出兵
当前局势
朴茨茅斯港增援行动:目标清朝
北京往事
《由陆路去清朝》
清朝的觉醒
从比勒陀利亚到北京
做好最坏的打算
希望的曙光
各国在华势力范围
我们的画像
匪患危机
北京大屠杀
清朝人的清朝
联军
天津战事
北京大屠杀
黄龙之地
北京街景
远东
厦门教会学校的女学生每日例行散步
俄中在满洲地区的冲突
派往清朝的德国援军离开基尔
派往清朝的意大利援军——贝尔萨格里特种部队告别罗马
一线希望
一个清朝谜题
李鸿章的秘密
清朝向各国发出谈判邀请
外交说辞
英国驻北京使馆内教堂的陈设
《历史悠久的中华帝国》
清朝与各国
北京的居民
英国驻北京使馆的生活
转危为安
一名军旅外交家
以公使为质
军事准备
英国对清政策
实至名归:大沽战役中,“阿尔及利亚”号为“伊尔底斯”号欢呼
大沽炮台的战事
战争纪实:清朝危机
静候援军
援军
他处战事
清朝及当前的危机
和平的前景
与清朝的贸易
俄国军队在敖德萨登船,即将驶往清朝
一份清朝画报
北京的形势
遭到拒绝的提案
对立的提案
援军
联军
最终到达北京
海军司令西摩尔军队的遭遇:清军在廊坊的最后抗争
营救使团
联军的行进
城门之战
上海和别处
联军与清朝
在清朝海域与舰队同行
复杂的目的
北京城内的混乱
接下来会怎样?
清朝驻英公使和他的儿子
短评
在清朝海域服役的联合舰队看上去跟谢菲尔德城一样
口水战:“粉祸”
清朝的未来
俄国与清朝
西摩尔司令救援军的特写
西摩尔司令救援军的特写
北京的花园聚会
卢克瑙事件再现
军事漫步
俄国外交动态
血浓于水:美国海军掩护英军行动
清朝问题
满洲拳民暴动:毁坏火车站
短评
阅兵
和平代表团
外交困局
两组数字
开赴清朝:德国军队在不莱梅港登船
风景如画的清朝:长江流域沿途景致
联军进驻北京
洗劫天津城的清朝人和西方人
联军占领下的天津
西摩尔司令
保定府
真正的战友
庚子事变
必要的赔偿
与义和团交战
天津
南澳炮艇“守卫者”号被派到清朝作战
海岸防御
登船前军官们在敖德萨阅兵场参加露天弥撒
庚子事变
联军统帅瓦德西伯爵
李鸿章
束手无策的欧洲
行走的特权:广州街头即景
北京使馆之围——已故见习翻译员汉考克先生的日记
态度强硬的德国皇帝
神秘的端王
俄国人在满洲
德尔卡塞和清朝
最后一程:向在北京阵亡的日本士兵致敬
来自德国的新提议
法国的极端提案
清朝政府
战事
解围后的北京
北京被围英国使馆的一次突围
援军前锋抵达被围的北京使馆
英国驻北京使馆之围:将董福祥的甘军赶出翰林院
清朝
忆英国驻北京使馆之围:哥萨克士兵押运蒙眼的清朝士兵前往租界
清朝的新都
西伯利亚边境的战争:去往满洲前线的俄国人
布尔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的“杰作”:遭受轰炸的天津火车站内部
在清朝的谈判
英德协定
在清朝遇难的传教士
瓦德西伯爵抵达上海
清朝的朝廷
布尔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危险的航程:一艘前往香港的运兵船遭遇台风
庆亲王进京
对清朝的惩罚
联军统帅瓦德西伯爵抵达上海,检阅法国军队
首批为驻扎在北京的英国军队运送物资的苦力
布尔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天津的司法审判
去往北京的路上:正在拉船的苦力
布尔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清朝的僵局
被联军占领的天津
修复义和团造成的破坏
布尔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夺取义和团的旗帜
在上海维护治安的警察
和平共处的联军
东方与西方
联军在北京的军需部门
在北京的联军
工作中的“能工巧匠”们
驻扎在北京的联军
错综复杂的清朝局势
超强台风袭击清朝
清朝的台风
在清朝的联军
在清朝的联军
意大利画报
义和团运动
枪杀清朝基督徒
占领大沽口
卡洛托上尉之死
清朝阴影
义和团运动
招募征讨清朝的远征军
天津—大沽之间的海河岸边,野狗争相撕咬浮尸
李鸿章
7月14日远征军出发去清朝
意大利驻华远征军司令
巴黎世博会
意大利驻华公使及其家人在意大利驻华使馆
从天津至北京
我国士兵在清朝
我国士兵在清朝
我国步兵在清朝
轶事:幸福的清朝纳税人
我国士兵在清朝
我国精锐部队主动发起攻击
清朝葬礼
枪决天津的义和团
意大利军队在清朝
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戈·拉吉侯爵在紫禁城内
洗劫北京
义和团运动
洗劫清朝
我国步兵在清朝
杀害德国公使克林德的凶手被斩首
清朝掠影:犯人和行刑
连体人
英法士兵的血腥冲突
即将离开北京回国的意大利远征军
编辑推荐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看点:
1.“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晚清四部曲
晚清之际发生了四次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3年至5年中法战争、年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和4年至5年日俄战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聚焦四次重大历史事件,选取海外第一手的新闻报道和珍贵历史图片,将陆续推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晚清四部曲:《海外史料看甲午战争》《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海外史料看日俄战争》《海外史料看中法战争》,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解读晚清历史上的四次巨变。
2.《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最新力作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是国内首创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的历史类连续出版物。年10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推出新作《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该书资料全部来源于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的近十种画报,是目前国内关于庚子事变海外图文报道史料较为完整、系统的整理。
3.他者视角,看西方如何报道庚子事变
傅斯年曾经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尽可能多样、全面的史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历史分析和判断,以及重建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庚子事变这样跨国别的大事件更是如此。法、英、意三国都是庚子事变重要的参与国,而且先后派遣了一大批随军记者。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品外,还利用当时刚刚发展成熟的照相技术,留下了庚子事变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本书收录余张罕见海外精美图片(随图文字,也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和思考)和20万字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对于重建19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名家评论
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美作品外,还充分利用了那时刚发展起来的照相技术,留住了庚子事变这个重大事件的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这些图片对于构建十九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至于随图文字,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思考,从今天的立场看,或许有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但毕竟是洋人的视角。这对于重建那场跨国别历史事件的真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矫正中国传统文献的疏漏、误记,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
序言
用跨国史料研究跨国事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
年发生的“庚子事变”,中国历史学家又称为“义和团运动”或“八国联军侵华”。
在过去几十年它一直被视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高潮之一。最近几十年,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以及研究者视角的调整,对庚子事变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认识。
就大历史而言,庚子事变是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一个历史必然。追随着西方的工业化运动,一方面中国迅速跟上,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另一方面,工业化运动确实给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带来极大困扰,因此反工业化、反现代化,也成为十九世纪晚期中国社会极具代表性的思潮。如果单从历史主义分析十九世纪两大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可发现过去的研究将他们视为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高潮,从大历史上的角度观察,自然有其道理。
急剧的工业化,特别是国际资本像列宁所分析的那样严重过剩,必须凭借资本输出才能拯救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内部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要求清朝政府允许日本臣民到中国各通商口岸自由办厂的一幕。进而,东西方的剩余资本潮水般涌入中国,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得铁路快速兴建,矿产资源大规模开采。这也促使中国新兴的资本家阶级迅速成型,而大批农民相继脱离土地沦为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实际上成为中国式“羊吃人运动”的牺牲品。从这个观点看,“义和团起山东”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描述。“后发的”德国在获取山东地区的经营特许权之后,确实在迫不及待地将权力运用到极致。
伴随着西方资本、商品东来的,除了大炮、战舰之外,还有大批传教士。尽管传教士向中国民众传播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新道理,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教。这就在信仰层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问题。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民教冲突不断蔓延、发酵,直至“不到三月遍地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衍生出震撼世界的庚子事变。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外知识精英们事先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的大问题。
庚子事变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重大改变。对中国而言,先前几十年的经济改革、体制调整,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改革全归无效。庚子事变后,中国痛定思痛,开始了新征程,新政、宪政、共和、革命,一系列巨变改写了中国历史。
就世界而言,庚子事变并不只是中国的,也不只是当年出兵中国的那八个国家的,而是全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教训。庚子年,全世界瞩目处,无疑是北京,是东交民巷。很显然,庚子事变是跨国别的大事件,因此研究这样的事变,不仅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而且必须尽可能地使用跨国别的历史资料。如果只是自说自话,就很难得到相关方的认可,离真相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过去一百多年,中外史学家对这一跨国别历史事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档案之主要部分也大致公布完毕,要为这一事件扩充史料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很多研究者早就将视角移向私家收藏和当年各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私家收藏可遇不可求,而各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因为数量太大,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几十年前中国史学会主持编辑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义和团》发掘了一些,后来的出版物也有一些补充。但是直截了当地说,对当时各国舆论的收集情况至今仍然不是很理想。用傅斯年的话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新课题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着眼于视野、分析,而且要看能否有新的史料发现、能否用新的史料说明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就显得格外珍贵。
这本书是《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之新的一部,资料全部来源于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的近十种画报。这三国都是庚子事变重要的参与国,英国和法国,更是积极介入,深度套牢。它们不仅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军队参与这场事变,而且先后派遣了一大批随行记者。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美作品外,还充分利用了那时刚发展起照相技术,留住了庚子事变这个重大事件的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这些图片对于构建十九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至于随图文字,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思考,从今天的立场看,或许有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但毕竟是洋人的视角。这对于重建那场跨国别历史事件的真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矫正中国传统文献的疏漏、误记,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书摘
百年前,一个法国外交官的云南之旅
法国人奥古斯特·费朗索瓦,中文名方苏雅,法国外交官。原在法属非洲和印度支那殖民政府任职,年38岁时起被派往中国,任法国驻龙州(柳州)领事。在龙州时,他结识了广西提督苏元春,苏元春按发音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方苏雅”。
方苏雅一方面被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折服,热情的像西方人介绍中国,常以“法兰西中国人”自诩。一方面他又是法国殖民扩张主义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为了法国能够侵吞广西、云南,他几次进出广西和云南,详细考察了当时广西、云南社会的方方面面,拍摄了数以千计的反映云南等地中国人的生活以及风光、地貌、建筑等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档案,是西方所有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晚清中国及云南的外国人中最详尽细致的一个人。
以下是法国《画刊》对方苏雅的一次云南之旅的报道,从中可以一瞥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人们的社会社会生活状况。
三个星期以前,只有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lshg/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