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中南部,覆盖了意大利北部、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脉自亚热带地中海海岸法国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内瓦湖,然后再向东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脉呈弧形,长千米,宽~千米,平均海拔约米,总面积大约为2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82座山峰超过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米,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米处年平均气温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毫米,但因地而异。海拔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高山区年降水量超过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毫米。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同时也是是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均发源于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点,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
自旧石器(-年前)以来,阿尔卑斯山区就有人类居住,他们狩猎;从法国伊泽尔(Isere)河谷附近的韦科尔(Vercors)河到奥地利陶普利兹(Taupliz)上方的利格尔霍尔(Lieglhohle)河,在各地都留下了手工艺品。在阿尔卑斯山冰川撤退以后(4,~3,年前),山谷中便住有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在洞穴和小居民点中生活,有些小居民点是建在阿尔卑斯湖泊的岸旁。在阿讷西湖(LakeAnnecy)附近、日内瓦湖沿岸、奥地利托特斯山(TotesMountains)中、意大利奥斯塔(Aosta)及卡莫尼卡(Camonica)河谷中,都发现有这类居民生活的现场。卡莫尼卡河谷以大约20,面岩石雕刻而著名,这些石雕留下了2,多年人类居住情况的宝贵而生动的画面。
西元前-前年间,塞尔特部落攻击了新石器人们的营地并迫使他们迁移到阿尔卑斯山脉遥远的山谷中去,在上奥地利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发现有塞尔特人伟大的文化中心。由于这里所发现的考古文物丰富,哈尔施塔特这一名称已成为欧洲青铜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1-BC)的同义语。塞尔特人开始凿辟阿尔卑斯高山上的一些山口作为贸易通道。
公元前15年,罗马帝国军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横扫并征服了半个欧洲。罗马人扩大了古老的塞尔特人村庄;既在通向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谷中,又在阿尔卑斯山脉本身的山谷中,建起许多新的、繁荣的城镇。罗马人改进了水的供应,建造起竞技场和剧院,这些保存得最完好的是在奥斯塔。控制阿尔卑斯各山口是罗马人扩张的关键,羊肠小径被扩大为狭窄的道路。那些连接罗马国外军事前哨的山口(如大圣伯纳德、斯普吕根、布伦纳罗〔Brenner〕、普勒肯〔Plocken〕诸山口)尤为重要。"野蛮人"日耳曼部落的首次进犯发生在西元年,到年罗马人对阿尔卑斯山区的控制已分崩瓦解。
罗马化了的塞尔特人,其土地被日耳曼各部落如勃艮地人(Burgundian)、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伦巴底人(Lombard)所占据。在8和9世纪期间,阿尔卑斯山区土地成为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查理曼的孙辈根据《凡尔登条约》(TreatyofVerdun,)瓜分了帝国,年的进一步分解导致了持续至今的基本语言的分歧。塞尔特人、罗马人和野蛮人强加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统一在中世纪期间消失了。在大部分时间里,各个山谷离群索居,互不往来。阿尔卑斯各民族的封闭状态被工业革命和铁路(通过巨大的隧道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的到来所打破。
山系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的山脉,位于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6个国家的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奥地利国境内。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止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
山系构成
西阿尔卑斯山脉,从海岸向北伸展,穿过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抵达瑞士的日内瓦湖和隆河河谷。山脉的形态有:地中海附近滨海阿尔卑斯山脉是低洼而干燥的石灰岩,法国韦尔东峡谷是深壑,默康托尔山是结晶体的山峰,白朗峰是冰川笼罩的圆丘(海拔4,米〔15,尺〕,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
中阿尔卑斯山脉,自坐落在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边界上勃朗峰以东的大圣伯纳山口地区到科莫湖以北的施普吕根山口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中大部分海拔米以上的山峰位于此段,如杜富尔峰(Dufourspitze,米)、多姆峰(Dom,米)、魏斯峰(Weisshorn,米)、马特洪峰(Matterhorn,米)等。
东阿尔卑斯山脉,包括有瑞士的拉蒂舍山脉、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脉(Dolomites)、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西部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东北部和斯洛文尼亚北部的尤利安阿尔卑斯山脉(JulianAlps)。
在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各地的高度和形态大不相同:有主山脉周围低洼的前阿尔卑斯形成褶皱的沉积物,也有内阿尔卑斯结晶体地块。从地中海到维也纳,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各段都有几个不同的小山脉。
冰川作用改变了自然环境:谷地的气候比周围的高处温和得多,人类可深入山区建立居民点,交通便利了;由于冰碛沉积,土质也较为肥沃。在现代,仍有严重的冰川侵蚀在继续。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
著名山峰
阿尔卑斯山脉东西延绵公里,南北宽约~千米,东宽西窄,平均海拔米左右,一共有82座海拔超过米的山峰,其中又有超过一半位于瑞士瓦莱州。阿尔卑斯山脉还有1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km2。
勃朗峰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大区的交界处。勃朗峰是西欧与欧盟境内的最高峰,海拔为.73米,也被称为"白色少女"或"白色山峰"。
年9月24日,意大利当局当天警告说,Planpincieux冰川可能会坍塌。作为预防措施,当局已经下令封锁费莱特谷(ValFerret)的道路,并疏散了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勃朗峰意大利一侧的山间小屋住民。官员表示,当地大约有25万立方米的冰川面临着坍塌的风险。
马特洪峰
海拔米,马特洪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著名的山峰,位于瑞士和意大利的边境,附近是瑞士瓦莱州小镇采尔马特和意大利亚奥斯他谷的小镇布勒伊-切尔维尼亚。马特洪峰的名称是由德语"Matt"(意为山谷、草地)和"horn"(意为山峰呈锥状像一只角)组成,年是马特洪峰登顶周年纪念,在年7月到8月期间每晚9点到9点半,有沿着霍里山脊点亮马特洪峰的庆祝活动,颇为壮观。
杜富尔峰
海拔米,杜富尔峰是阿尔卑斯山第二高峰,向西正对马特洪峰,是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罗莎山群的最高点,属于瓦莱阿尔卑斯山(或本宁阿尔卑斯山),北临瑞士小镇采尔马特。罗莎山群由东向西人又有如诺登德峰(m)、苏姆斯坦峰(m)、齐格纳尔峰(m)、利斯卡姆峰(m/m)、帕洛特峰(m)、卡斯托(m)和保鲁克斯(m)双子峰等边境卫峰。周围既是登山圣地,也是拥有超过公里滑道的世界著名高山滑雪场,也有可进行自由滑雪的山峰。
多姆峰
海拔米,是阿尔卑斯山的第三高峰,位于采尔马特的北部兰达村东部,和魏斯峰隔河谷相对,它的东侧峡谷则是瓦莱州另一度假胜地萨斯费。多姆峰是瓦莱阿尔卑斯山第二大山群米沙贝尔山群的最高点,也是完全位于瑞士境内,瑞士实际意义上的最高峰。
魏斯峰
海拔米,魏斯峰在很多登山者心中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漂亮的山峰,其形状极似另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山峰"--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阿尔帕玛尤峰(米)。
艾格峰
海拔米,艾格峰虽然海拔不到米,却因为其著名的北壁而名声大噪,也是阿尔卑斯山三大北壁之一。
生物资源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同时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可分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南坡米以下);森林带(~1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针叶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再上则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积雪的山峰。
阿尔卑斯山脉中几个植物带,反映了其海拔和气候的差异。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长着各种落叶树木;其中有椴树、栎树、山毛榉、白杨、榆、栗、花楸、白桦、挪威枫等。海拔较高处的树林中,最多的是针叶树,主要的品种为云杉、落叶松及其他各种松树。在西阿尔卑斯山脉的多数地方,云杉占优势的树林最高可达海拔2,米(7,尺)。落叶松具有较好的御寒、抗旱和抵抗大风的能力,可在海拔高至2,米(8,尺)处生长,在海拔较低处可有云杉混杂其间。
在永久雪线以下和林木线以上约米(3,尺)宽的地带是冰川作用侵蚀过的地区;这里覆盖着茂盛的草地,在短暂的盛夏期间有牛羊放牧。这些与众不同的草地──被称为"alpages"(高山盛夏牧场),阿尔卑斯山脉和植物带都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都位于主要的、横向的山谷的上方。在沿海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植物,有海岸松、棕榈、稀疏的林地和龙舌兰,仙人果也不少。
阿尔卑斯山动物种类也较多,岩羚羊、猞猁、狼、红鹿、金雕、水獭等动物都已经适应山地环境,虽然部分地区熊已消失,但高地山羊却被意大利皇家猎物保护区所挽救。旱獭在地下通道中越冬。山兔和雷鸟(一种松鸡)冬季变成白色(保护色)。在一些小山脉的中间,设有几座国家公园可使当地的动物获得稳妥的保护。
旅游资源
阿尔卑斯山景色十分迷人,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被世人称为"大自然的宫殿"和"真正的地貌陈列馆"。这里还是冰雪运动的圣地,探险者的乐园。
山地冰川呈现一派极地风光,是登山、滑雪、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许多湖泊。最大的湖泊莱芒湖,另外还有四森林州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和科莫湖等。美丽的湖区是旅游的胜地。
西、中阿尔卑斯山风景宜人,设有现代化旅馆、滑雪坡和登山吊椅等。冬季滑雪运动吸引大量游客。山麓与谷地间的不少村镇,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此旅游。
另外,阿尔卑斯山也是每年环法自行车赛的必经之地,每年有大批游客被这两块金字招牌吸引来,一边欣赏阿尔卑斯山的美景,一边现场观看环法自行车赛,站在路边给运动员加油助威。
水利资源
阿尔卑斯山脉提供欧洲饮水,灌溉与水力发电。面积虽然仅占欧洲的11%,但提供欧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干旱地区与夏季。米兰等城市就有80%的水依赖阿尔卑斯山脉供应。河川流域里有座以上的水力电厂,发电量达千瓦。其它河川如多瑙河,主要支流也源自阿尔卑斯山脉。隆河是地中海第二大水源,仅次于尼罗河;冰川融化为隆河水源,流入日内瓦湖后再流向法国,在法国还用来冷却核能电厂。莱茵河源自瑞士一个30km2的区域,约占瑞士输出水量的60%。
矿产资源
阿尔卑斯现代经济的支柱是采矿、凿石、制造和旅游各业相结合。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采矿业,奥地利的埃尔茨山采矿业仍很重要,埃尔茨山自中世纪以来就采掘铁矿。在克吕斯附近,距日内瓦不远的上萨瓦的前阿尔卑斯山区,在19世纪的第一个25年中,钟表制造、螺旋切削、部件加工及有关工业兴起,它已演变成世界上这些类型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奥斯塔及穆尔河谷和米尔茨河谷,由于当地生产铁和煤,设有大型钢铁厂。
气候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山地气候冬凉夏暖。大致每升高米,温度下降1℃,在海拔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整个阿尔卑斯山湿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为~毫米。海拔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边缘地区年降水量和山脉内部年降水量差异很大。海拔3米以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有焚风出现,引起冰雪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
阿尔卑斯山脉所处的位置,以及各山脉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仅使这些不同的小山脉之间,而且使某一特定小山脉范围内的气候极端不同。由于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欧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西方流来大西洋比较温和的潮湿空气;从北欧下移有凉爽或寒冷的极地空气;大陆性气团控制着东部,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南边有温暖的地中海空气向北流动。差别悬殊的气温和年降水量都与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地理有关。谷底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谷底较周围高地温暖而干燥。海拔1,米(5,尺)以上的地方,冬季降水差不多全都是雪,一般雪深3-10米(10-33尺)或10公尺以上,在海拔2,米(6,尺)处,积雪约从11月中旬延续到5月底,通常高山的山口被积雪封锁。
在地中海沿岸的山中,谷底的1月平均温度为-5-4℃(23-39℉),甚至高达8℃(46℉),7月平均温度为15-24℃(59-75℉)。温度逆增很寻常,尤其在秋、冬季期间很常见;山谷常常是一连好几天布满了浓雾和呆滞沉闷的空气。这些时候,在海拔1,米(3,尺)以上的地方可能要比低洼的谷底较温暖、较阳光明媚。刮风可能在当天天气和当地小气候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河流水系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覆盖着厚达1千米的冰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为典型。还有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km2。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千米,面积约km2。
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毫米,但因地而异。海拔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高山区年降水量超过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毫米。
瑞士-意大利边界上白朗峰以东的大圣伯纳山口(GreatSt.BernardPass)地区到科莫湖(LakeComo)以北的施普吕根山口(SplugenPass)地区有一些较大的湖泊。南边有科莫湖、马焦雷湖(LakeMaggiore,波河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边有图恩湖(Thun),布里恩茨湖(Brienz)、琉森湖。
在意大利境内东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加尔达湖(LakeGarda)注入波河,而阿迪杰河(Adige)、皮亚韦河(Piave)、塔利亚门托河(Taliamento)、伊松佐河(Isonzo)注入威尼斯湾。
德国的因河(Inn)、莱希河(Lech)、伊萨尔河(Isar)和奥地利的萨尔察赫河(Salzach)、恩斯河(Enns)皆流入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多瑙河,而奥地利的穆尔河(Mur)、德拉瓦河(Drau)和斯洛文尼亚的萨瓦河(Sava)皆注入阿尔卑斯山脉以东和东南的多瑙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lshg/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