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到戒日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充分地发展,高僧辈出,弘法遍及印度各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名中国僧人要想获得全印度的承认,谈何容易。
西行取经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年),二十七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余里。
公元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筴、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帝诏弃缁
玄奘他回国之初,唐太宗对他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给予他高度评价,正因为如此,太宗要求他弃缁还俗,“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玄奘言道:“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
太宗劝玄奘弃佛还俗的要求与他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宗旨相违背,遭到了玄奘的断然拒绝。唐太宗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如贞观十九年,唐朝进军辽东,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的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还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陈明再三,表示“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
唐高宗李治上台以后,也多次提出令玄奘弃缁还俗的要求。为了摆脱唐初统治者的控制,玄奘提出回家乡少林寺翻译佛经,并上言曰:“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年),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但均遭到拒绝。
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有关。公元年,唐朝建立,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支持,甚至有时排斥佛教。史载,唐太宗讨伐王世充,虽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占洛阳后,废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佛法无益于天下。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他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贞观年间,唐太宗积极经略西域。为了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他先后多次发动战争,如贞观六年(公元年)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贞观十四年(公元年)平定高昌,建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太宗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8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因此,太宗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担当起经略西域的重任。为了摆脱太宗的控制,所以玄奘多次提出离开长安,请求回少林寺翻译佛经,潜心佛学,弘扬佛法。
麟德元年(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翻译的僧人和弟子:
“有为之法都是会灭的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我到六十五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趣,可速来问。”
“年纪未到耆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到人惊奇地问。
玄奘答道:“此事我自己知道。”
玄奘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别。有门人要外出的,玄奘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见不到我。”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
“我要死。经里说,身体是可恶的,就象死狗一样。我死已后,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下葬。”
说完就躺下来,闭眼睁眼,只看到大莲花,鲜艳洁白,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玄奘知道是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候了。玄奘让僧人们读他所翻译佛经的名称,他感到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无常将近,快来相见。”并在嘉寿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它施礼,并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给皇帝的表奏。然后他自日默念弥勒,让旁边的人人念: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以必生其中。”
到二月四日,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式呢?”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弟子问:“和尚一定能生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就断了气。玄奘死后两个月,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死后,皇帝下诏入葬,并让京中僧尼制作幢盖前往送行。只见送葬的队伍中,素盖白幢,如白云浮动,哀乐之声响彻云霄,令人神动。四俗为他悲痛,七众对他的死表示惋惜。玄奘下葬在白鹿原,在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僧俗两众充满其间。后来,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来,其面色就象没死时一样。众人叹奇异。如果玄奘不是愿力持久之人,怎么能这样呢?
玄奘默默地来到世上,轰轰烈烈地过了一生,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zyjr/1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