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企“海外建厂”正在迎来全新的利好时期。
首先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呼之欲出,让陶企的“走出去”拥有政策支撑与政治保障,并大大降低海外经营风险;其次是国内产能过剩压力日益凸显,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瓷砖出口急剧萎缩,国外瓷砖制造的低成本、大市场对陶企极具吸引力。同时,中国陶瓷工业已经完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已经形成了产业国际输出能力。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缪斌在解读建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新方向时,多次提及“国内产业转移和市场区域布局已基本完成,再无大规模产区形成的可能性,因此国家鼓励陶企走出去。”
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陆陆续续有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建立陶瓷厂,只不过彼时在国外投资风险较大,而中国本土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再加之中国陶企的海外经营经验与综合实力普遍有待提高,所以,当时陶企投资海外的积极性并不高。
近两年,世界建陶产业发展态势已发生显著变化,陶企“走出去”的条件日臻成熟。未来更多的中国陶企或走出国门,掘金海外。
▲近两年,陶企加速“出海”,在美国、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建厂。漫画/马菁菁
加快“出海”
科达洁能携手广州森大,合资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和坦桑尼亚三国分别兴建一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唯美集团投资1.72亿美元在美国田纳西州建瓷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首个欧美陶瓷工厂;新中源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投资1.5亿美元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8条“智能化、自动化”瓷砖生产线……
▲年8月1日,由科达洁能与广州森大合资兴建的加纳特福陶瓷第二条生产线投产。
近两年,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下,越来越多的陶企开始加快“出海”步伐,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这是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陶瓷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必然过程,通过布局海外,更好地抢占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毫无疑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到国外建厂”成为中国陶瓷发展的新命题,对于将国内过剩的产业项目转化为海外产业,从而将中国陶瓷产业触角延伸至全球,进而帮助国内陶瓷产业转型大有裨益。
▲新中源集团即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生产基地。
从陶企海外建厂的目的地来看,主要集中于非洲、东南亚、中亚、美国等地区,这些地方拥有较为低廉的制造业成本和广阔的市场。
以唯美集团投资美国田纳西州为例,是较为合适的投资选择。首先,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瓷砖出口国,市场需求旺盛,在美国建厂便于陶企“就近生产,就近销售”,并凭借“美国制造”,破除出口的贸易壁垒,同时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提出让“制造业重归美国”的经济策略,为陶企到美国投资提供更强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源、能源异常丰富,且使用成本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良好的商业投资环境,其政治、法律体系健全,国内局势稳定,投资风险远小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当然,投资美国的最显著劣势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为中国的2.57倍。但尽管如此,美国制造业成本并不一定比中国高。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今年10月28日举办的高安陶瓷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到未来美国制造的成本或与中国持平,甚至更低。譬如,美国用工成本虽高,但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所以生产的综合成本并不一定比国内高。
▲年4月11日,唯美集团美国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行。
数据显示,在制造业成本方面,中国仅人工和厂房建设成本较美国低,其余全部超过美国,其中土地价格是美国9倍,天然气是4倍,零配件是3.2倍,银行借贷是2.4倍,物流是2倍,税费是2倍,电费是1.43倍……
东南亚亦为国内陶瓷砖出口的绝对主力市场之一,陶企在东南亚地区建厂同样拥有较为突出的成本优势。以越南为例,不仅用工成本较低,其作为东南亚的腹地和美国政策倾斜的对象,在辐射面积和出口税等方面颇具优势,越南出口美国市场的关税非常低,而中国企业在本土直接出口美国是%的关税,同样是出口到东南亚国家,越南是零关税,中国出口到印尼、马来西亚及印度则经常遭贸易壁垒。
在众多行业人士看来,中国陶企到海外建厂,是打破贸易壁垒的最直接方式,拥有更低廉的出口成本,同时能够让陶企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
▲陶企在“海外建厂”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陶企在“海外建厂”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且不说长时间的投资、当地政府扶持政策如何,劳动力成本和产业配套环境都得好好考虑。”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不能简简单单地“走出去”,更需要考虑政策、市场、成本、配套多方面的发展环境。
事实上,过去国内陶企海外建厂的案例并不多见,也极少有陶企愿意“进军”海外。究其原因是,各方条件尚未成熟,尤其是海外投资风险较大,稍有不慎即满盘皆输。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一位要求匿名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早在年,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就曾牵头与泰国合作,在距曼谷公里、港口50公里处规划亩地,建设陶瓷工业园,拟引进十余家中国陶企,投资50~80亿元。
当时的背景是,国内陶瓷产业发展已临近拐点,瓷砖年产能开始逼近峰值,“东陶西进”“南陶北上”的陶瓷产业转移亦已接近尾声,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开始下行,人工成本与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欧洲、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频频发起对华瓷砖反倾销,再加上,此时国内装备技术、瓷砖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发展迅速,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诸多优势条件下,让部分陶企开始对海外建厂蠢蠢欲动。
“考虑到泰国曼谷的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配套较为完善,和泰国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以及泰国的法制健全、国际化程度较高,当时很多企业都对投资曼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交付了数百万元定金。”上述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不过,这次佛山陶企“抱团”在海外建厂,仍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当时的泰国政局动荡,红衫军、黄衫军此起彼伏,最后政权更迭,让合作不了了之,陶企的数百万元定金也打了水漂。
“当时,佛山陶瓷的品牌和实力已经成熟,具备在国外建立数千亩工业园的能力,如果不是政治因素,这次海外投资还是能够成功的。”该负责人认为,一旦成功,中国陶企不仅能够获得比国内更为丰厚的利润,而且能够有力地应对国外反倾销,在产品出口方面,也多了一条通道,可以直接从泰国出口到欧洲。
类似的投资风险,在陶企海外建厂的过程中,并不鲜见,也导致过去陶企的海外建厂困难重重。
据《非洲时报》报道,年11月11日,南非比勒陀利亚东部南华寺附近一家华人瓷砖厂,就遭遇一起由10多名当地社会人员组成的非法组织强行砸开华人瓷砖厂大门,进入工厂车间用木棍等工具肆意破坏流水线上的瓷砖,导致生产设备损坏,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恶性事件。
另一方面,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配套产业严重匮乏,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环境和工业水平低于我国0年左右的水平,这对陶企后期发展而言是重大的挑战。部分“走出去”的陶企在外迁途中发现,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上下游产业链很不完善,很多原材料和配件还得从中国采购,而当地市场又十分有限,这无疑增加了经营压力,让企业对于“外迁”望而生畏。
“海外建厂”条件日臻成熟?
▲最近两年,陶企积极走出国门,到国外建厂案例的逐步增多,折射出陶企海外布局条件的日趋成熟。
最近两年,陶企积极走出国门,到国外建厂案例的逐步增多,折射出陶企海外布局条件的日趋成熟。相比过去“走出去”的多为瓷砖产品和上游装备技术,近两年“走出去”的实体企业与日俱增。
对此,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陶企“走出去”的步伐或许现在才刚刚开始。
从国内陶瓷产业链角度来看,经过三十余年的技术沉淀与阔步发展,中国陶机装备技术与化工原辅材料等上游配套产业日臻完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渐加强,成为支撑中国陶企“走出去”的强劲推动力。而国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于引进中国陶瓷也频频伸出橄榄枝。据了解,近两年,中东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多个国家都曾到佛山招商,并开出非常优惠的燃料、土地政策。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丧失,未来几年内,更多的工厂或将从中国迁移到经济欠发达国家。
从中国陶瓷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经过7年以来的产业转移,陶瓷产业在国内已经遍地开花,各产区都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和产能过剩压力,多数产区已经开始明确提出“缩减产能”或“不再兴建陶瓷项目”,再加之国内消费市场已然饱和,生产成本持续猛涨,陶企发展空间捉襟见肘。而在瓷砖出口方面,近两年随着多数国家陶瓷产业的兴起,以及中国陶企生产成本的逐步攀升和反倾销的愈演愈烈,中国瓷砖出口量持续萎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同步减弱。
内忧外患之下,越来越多资本实力雄厚的陶企开始瞄准海外、掘金海外,试图从国外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另一个推波助澜的有利条件是,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简而言之,相比过去,陶企“走出去”拥有更强大的国家支持后盾,投资风险更小,操作更便利。
过去,考虑到投资风险较大,金融、保险等机构不太支持陶瓷产业“走出去”,但现今,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由国家政府牵线搭桥,从风险控制角度而言,陶企有了更安全的保障,同时金融、保险等机构的参与度更广,能够为陶企提供一定的便利和分担一定风险压力。
本报记者从科达洁能、新中源集团海外投资建厂的资料中,亦查询到“依托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利好”、“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等关键词。由此可见,受“一带一路”政策推动,陶企海外投资热情高涨,并开始积极实践。
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政府鼓励与扶持制造业走出国门、投资海外,化解国内产能过剩难题。在一些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完整的发展中国家,通常由国家政府牵头,“中”字头央企先行,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不同产业之间抱团协同发展,这使得产业发展的配套更完整,可大大降低企业经营压力与风险。
前述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倘若当年佛山陶企投资泰国,拥有当前的政治环境与政策契机,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而且即便是失败了,也不至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过去,陶企的海外投资大多是纯粹的社会行为和企业行为,而现在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下,国家牵线,企业抱团投资,上升到了国家行为,政治风险将大幅降低。”
加速中国陶瓷国际化进程
▲过去三十年,中国建陶产业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
过去三十年,中国建陶产业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这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都不具备,只有中国和欧洲能够做到。这是支撑中国陶企“走出去”的基础条件。
就目前来看,到海外投资建厂的中国陶企多为大品牌、大企业,这些大企业销售网络健全,海外市场开拓经验丰富,销售压力相对较小,其次是研发创新能力较强,具备生产线“走出去”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在搏击全球化过程中,这些大企业的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实力越来越强,并加剧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此外,纵观全球建陶产业发展历史,西班牙、意大利等陶瓷制造强国也经历了“海外建厂”的扩张过程,并抢占市场先机,形成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以RAK公司为例,2年在肇庆高要建立工厂,借助彼时中国陶瓷的低制造成本,打造低成本产品的海外生产基地,同一时期,中英合资、中马合资以及其它外资企业也先后进入中国建立工厂,其中不乏全球知名品牌。
中国陶企的“海外扩张”也是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建陶产业迈向全球化的重要一步。根据当前世界建陶产业的发展格局,中国建陶已经由过去的初级发展阶段进入当前的成长阶段,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在国际竞争方面期望转守为攻,在巩固本土市场的同时,加快向国际市场的全面扩张。
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如今更多的中国产品开始通过自建的全球分销网络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力图在世界建陶产业链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中国陶企的国际化实力还较为薄弱。首先是缺乏国际化经营能力,与国际建陶巨鳄相比,由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差距与发展背景的差异,中国建陶企业还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能力与经验,而且国际化视野比较狭窄,如一些世界级建陶企业早已有能力在全球各地建立生产基地并推行本土化经营,而中国陶企才刚刚开始。
其次,渠道是实施海外扩张的核心要件,对建陶产业而言,掌控了全球分销网络也就意味着可以掌控国际市场的终端,意大利等国经过多年的外向型经营已经实现了全球分销网络的布设与掌控,构筑了森严的渠道壁垒。反观中国建陶产业,由于一直以内向型发展为主导,企业对国际市场背景缺乏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zyjr/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