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宜兰先民纪念馆设计
DesignofYilanPioneerMemorialHallinTaiwan
文、图/奚树祥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终身名誉顾问
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丘陵又占所剩土地的大部分,鉴于国内可耕地面积的日益短缺,如何合理利用山坡地开展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理论上,在任何坡度的山地盖楼建房技术上都可以解决,但成本和安全是主要考虑因素。坡度在1∶4以下的坡地,不需建挡土墙,超过则必须建挡土墙,理想的坡度应在1∶1以下。坡度越陡,建筑成本越高,垂直交通越困难,水土保持、排水泄洪、挡墙修间、道路长度、服务成本、山体加固、施工难度都会引起投资费用的增加,坡度过大时,道路安全、山体滑坡和洪水冲刷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超过1∶1的坡地宜慎选,必要时宜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将建筑分拆成多栋,立于不同的标高上,垂直交通由踏步及电梯解决。多年前,上海华汇承接了中国台湾业主委托在较陡的山坡上进行宜兰先民纪念馆设计的工程,先内部竞图,经过和业主充分讨论,从五个方案中选定一号方案。在此基础上深化设计,业主提出以下设计要求:纪念馆用地为遗址所在地,由地主无偿捐献,因此建筑须有中国台湾特点和现代感,内容包括悼念先民的祭奠设施,展出当地发掘的文物和遗骸,向社会普及考古学和人类学知识,促进文化传承。除了展出遗骸、遗物外,纪念馆还设有图书馆、文献馆、禅修室、工艺坊、演艺厅、木屐馆、戏偶馆、陶艺馆、工艺传习所以及一处展示古代先民生活情景的虚拟展馆和一个展示先民最早生活的南澳地洞的文物展厅,并附建一栋可容纳十万个骨灰格位的纳骨楼,格位销售收益逐年偿还基建贷款,用于纪念馆及纪念公园日常的维护、经营开支。远视全景图
平面图
近观
入口鸟瞰图宜兰位于台湾东北部,基地三面环山,东临太平洋,古称“蛤仔鸡”。台湾先民是六千年前从闽南渡海迁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两岸在史前期同为古代蒙古人种,各自发展。后来在宜兰考古发现了这个先民遗址,发掘出了大量遗骸和遗物,经过考证,证明宜兰先民确实来自大陆,证实两岸同根同源。纪念馆建筑群坐落在U型峡谷较陡的山坡地上,占地八亩,周边林木青翠幽深。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复杂的坡地。因应陡坡,方案尽量少动土方。为适应地形,建筑采用逐坡错层分建的布局,划分前后两个不同标高的广场。前广场较大,中间设自动扶梯,供清明节等重大节日举行集体祭拜、人流过于集中时使用,引导人流登高至广场。广场三边被建筑包围,一边敞开,轴线正中是一个“和风”牌楼式入口,进入室内是宽大高敞的接待大厅,大厅楼上是祭祖大厅,屋顶采用金刚宝座塔形式,主塔突起,四角围绕钟楼、鼓楼、图书馆和文献馆四个小塔,加上两侧建筑顶部的小塔,形成一组大小此起彼伏的屋顶塔群。后广场通往后面的纳骨楼,考虑到宜兰气候多雨,在轴线上设一个宽阔高大、联结前后两个大厅的廊道,使交通不受气候影响。廊道把后广场划分为左右两个,增添了纳骨楼底层的室外活动空间。底层的公共服务部分可向外敞开,室内外连成一体。二层平台正视
空中俯视纳骨楼底层设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室内挑高8公尺,上部为凸出屋顶的五层密檐宝塔,供奉佛牙舍利及经书,宝塔高踞纪念馆建筑的制高点,成为标志物。纳骨楼左右两侧,底层为餐饮、小卖部、展示区,二楼以上均为骨灰寄存。顶层为大挑檐,宽敞通透的观光层,供丧属与游客在此聚会、交际、饮茶、赏景。建筑群的两侧以及前广场的地下部分分静态与动态两个不同的展示区,左右各据一侧,展出台湾发展各历史时期的文献,让参观者了解先民开拓台湾及宜兰的艰辛,同时也为参观者提供接触各种台湾传统工艺的操作实践机会。访客在专家指导下可以亲手制作各种台湾手工艺品,寓教于乐。建筑群前中央大道两旁布置8对花岗岩石柱,象征宜兰地区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千百年前从大陆福建传到台湾的古老民俗①。八根石柱加强了建筑群的中轴线,形成步步登高的轴线序列,增强了仪式感。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凸显轴线上的石柱展现了一种传统精神。八柱的外侧立了八面屏风石墙,代表台湾由八个县市组成,铭刻县志和简介。室内通往大厅的室内廊道
抢孤石柱廊
屋顶细部
停车场分成两部分,大量停车在纪念公园,少量停在石柱阵的东南侧。建筑群前14亩地的空地将开辟为先民纪念公园,公园西面为城市道路,公园将成为建筑群与城市道路之间的一个绿色过渡空间。这一现代化园林中有水塘、溪流和现代雕塑,衬托出山上纪念馆的宏伟和庄严,两者对比强烈,风格图不同,以此凸显出先民纪念馆的纪念性。
注释:
①“闵俗重抢孤”在16根大杉树上涂牛油,供竞赛者攀爬比赛,意在“普渡孤魂,消灾解厄”,千百年来在宜兰已形成一种大规模的民众竞技健身活动,成为民俗。
更多精彩内容,详细文章见:
《建筑与文化》杂志、知网、万方
完
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朋友圈,查看公众帐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zyjr/6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