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比勒陀利亚 >> 重要节日 >> 正文 >> 正文

TenBooks01关于孤独成

来源:比勒陀利亚 时间:2021/8/11

TenBooks*01

全文字

预计阅读18min

*《质数的孤独》

*《十一种孤独》

*《无用的日子》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

*《克拉拉与太阳》

*《写作这回事》

*《如何抑制女性写作》

*《成为波伏瓦》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爱丽丝和马蒂亚是两个怪异的少男少女,爱丽丝在一次滑雪事故中落下终身残疾,马蒂亚童年时期蓄意弄丢了自己智力障碍的双胞胎妹妹,两人都有不可忘却的心理创伤,表现在生活中是,爱丽丝患有严重的厌食症,而马蒂亚患有严重的自残倾向。马蒂亚是个孤独的数学天才,他坚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在数学中,随着自然数的增大,孪生质数(如3和5,5和7,即相差为2的一对质数)越来越难以找到,就如同爱情。

最后爱丽丝和马蒂亚也没能相互救赎,各自沉浸在各自的孤独和绝望中。就如同一个又一个的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其实我一直觉得数学是最绝望的科学,渐近线的存在就好似梦想,永远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X趋于无穷大,Y(=1/X)也只是趋于0,永远不会和X轴相交,与这同样绝望的还有,在一条数轴上,随机找出一点是有理数的概率为零,似乎在科学层面上证明了,没有那个人,没有那个千万颗绿豆中的红豆,没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在临近结尾处,医院见到了符合马蒂亚妹妹所有特征的一个女孩,她为此写了一封信召回了远在异国的马蒂亚,可是当马蒂亚真正站在她面前,她却只说了些无关痛痒的话。爱丽丝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怀疑马蒂亚是否会相信她,最后她选择了沉默。

沉默是一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动作。

孤独的质数们依旧孤独着。

-

耶茨的十一篇短篇小说,十一种孤独的人生,是写给失败者的墓志铭,同样也是写给失意者的情书。在耶茨的书里,理解是不可抵达的,家境贫寒的男孩和对他特殊关照的老师互相不理解,男孩认为老师伤了他的自尊,老师高高在上的同情和怜悯使他在中产阶级同学面前愈加窘迫;老师也惊讶地发现男孩在墙上作侮辱她的画,仍然耐住好心让他擦掉,却终究也失望了。

十一种失败的人生,不是《老人与海》里的桑迪亚哥,是普通人被生活蹂躏的细节,是生活本身这条鲨鱼成为了失意的原因,于是战胜是不可能的,肺结核的病人只能被隔离,眼看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渐行渐远;被炒鱿鱼的白领,只能低下头向之前拒绝过的朋友请求职位还是不是有空缺。

生活本身蕴藏的风险,成为不可避免之物,成为永恒的绝望的预示,幸福是偶然的,挫败才是必然的,耶茨笔下的绝望,因为其朴素、直接、浅白,而更有力,更让人心惊。

-

癌症患者的老年独居日记,有时佐野沉迷韩剧,侧身躺在床上看电视剧看到下巴脱臼;有时佐野做菜,精打细算保证冰箱的食材不会坏掉;有时佐野和朋友相聚打麻将、回味往事,忆往昔鲜衣怒马少年。

我实在是不希望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在难熬的日子痛快地活》,日文直译过来就是《无用的日子》,坦坦荡荡接受这就是一段迎接死亡的日子没什么不好的,死是生的一部分,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何况,有这样一段体面的时光心无旁骛地看书看电影,实在是惬意极了。

-

第一次读文珍,这本书的序写到文珍走了一条“危险”的路,华语文学多写作底层或边缘人,而那些人注定不会是读者,于是一种“幻想”便会发生。而文珍的写作对象,几乎就是她的读者,即读者本人就是她的主角——都市青年男女。

这意味着文珍要受最严格的审判。

事实也确实如此。

豆瓣短评前几条大都是批评她“安妮宝贝、无病呻吟,矫情可笑。”

她有没有这个问题,当然有。时刻出现的拉萨、想要逃离的男女主角们、以及对北京城高额房价的控诉……

只是她只是抱怨,而非解决,她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她的女主逃离庸常的生活,去拉萨去美国,临结婚前不告而别。

这不是反抗,这是对世界的撒娇!

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小说。

文珍没有办法以合理的方式让主角反抗,但她看见了“她们”,看见了她们对走在既定路线上的恐惧,看见了她们的都市奢侈贫穷,看见了她们不能说出口的不堪和痛苦......因为你知道,真正吃不饱饭的人反而有底气咒骂社会,而那些有学历却没资产的男人女人们,在生活蹉磨下,连呻吟都没立场。

一旦抱怨说出口,顾影自怜的意味便出来了。

在同名短篇中,女主角要离开男主角,去往美国纽约大学读书,而他们其实已经谈婚论嫁,男主是公务员,即将分到房子。在女主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隐含的对北京城的热爱,因为她爱它,更要逃离它,看似是悖论,其实是作者和主角对自我和北京城的反复确认与探寻,男主代表北京,女主要用离开的方式重新定位这个关系。她和他和北京城的关系。

矫情是一个很容易的指控,可是人生难免矫情,矫情的另一个同义词就是折腾,文珍的主角们几乎都在折腾,但依旧回了家,也许人所需要的并不是最终结果,而意义是在过程中被体认的。

毕竟人生的终点,我们早已知道。

-

这是最新的一部石黑一雄的小说,自此石黑成为我阅读史上第一个读完的作家。这本书依旧有石黑的老风格,即时间、记忆、自我欺骗。但又是一次不同的变奏。

在以往石黑的书里,主角们自我欺骗的时候我会感到遗憾,比如《长日将尽》里的老管家斯蒂文斯,为了他的职业生涯,蹉跎了人生,错过了父亲的最后一面,错过了基顿小姐,在偶然的一天听到基顿小姐迟到二十年的真情吐露后愣怔了良久,心里轻轻的说了一句:“我的心都碎了”。

而在《克拉拉与太阳》里,当我读到阿瑟太太要克拉拉延续乔西以制造“她女儿还活着”的幻觉时,我只觉得愤怒,人在此刻完全成了物品,人的主体性瓦解得毫无影踪,只剩下一堆可以被精确解读与编码的数据,人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书中给出了完美结局,乔西最终莫名其妙的好了,可以归结为“太阳”的恩赐,很多书友说这是石黑一雄终于温柔了一把。可是,如果不这样结局,那又应该如何呢?石黑回答了人的灵魂这个问题吗?如果没有“太阳”的恩赐,克拉拉会不会真的替代了乔西,即,人工智能终于替代了人。我们人类的一切智力上的进展,都是为了把自己变得不像个人。

哈贝马斯说现代社会是生活被系统殖民的世界,而文学终于也被系统殖民了吗?我期待文学能给出最终的反抗。

-

斯蒂芬·金的写作课,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斯蒂芬·金的成长经历,第二部分主要是论写作。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他是如何成为一位作家的,在成为作家的过程中天赋和勤奋哪一个更重要,斯蒂芬认为天赋使得练习这件事完全失去意义,但他并不是唯天赋论者,天赋使得一个人无需努力就会去干一件事,但在写作这件事上,努力也不可或缺。至少他本人的经历验证了这一点。

斯蒂芬·金中学时代就和哥哥一起办私人报刊,将自己的小说印刷成册并向同学兜售,虽然最后钱被学校没收了。他第一部畅销书是在洗衣房里写出的,那时他是个洗衣工人,成名后经历了一段酗酒的岁月,为了保住家庭而决心与酒精斗争并战胜了酒精。他至今仍保持一年70~80本的阅读量,笔耕不辍,譬如本书就是在他车祸后复建的过程中写出来的。

斯蒂芬·金鼓励想成为作家的人大量阅读,勇敢去写,为了热爱去写,但他鄙视为金钱而写作,也不认为单纯为了出名能写出好的作品。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你可以写,你该去写,而且如果你足够勇敢,已经开始写了,就要坚持写下去。写作,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是神奇的生命之水。这水免费,所以畅饮吧。”

-

本书正文部分有十一章,分别从十一个角度揭示了文学界是如何抑止女性作家的表达的。

第一章揭示了女性从事文学创作的艰难,伍尔夫写过《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她认为一个女性若想从事创作,需要有经济来源和一间属于自己的创作房间。而过去西方的父权制传统使得女性没有继承权,也没有私人财产。简·奥斯丁终身未婚,在客厅写作,不得不被打扰。《小妇人》里乔只能窝在阁楼写作。此外,女性的受教育权一直被压迫,“劝阻女性求知是一种普遍现象,现在仍然很常见,泼冷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经济和思想上被抑止的女性,在写作道路上一开始就阻力重重。

第二章精准刻画了压迫者们是如何“礼貌地”歧视受压迫者的,在书中写道:“要践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要保持自己的阶级特权,你只需按照习惯性的、正常的、普通的,甚至是礼貌地方式行事就好了”,一切都可以推脱给“从来如此”“我只是按规则办事”。

第三章,如果一个女人写作了该怎么办呢?第一个方式,否认她的写作,那不是她写的,那是男人帮她代笔的;第二种方式,不是她写的,是它自己写的,作品本身无意识地从女性作家笔下流出来,《简爱》遭到过这样的评价;第三种方式,是她身体里的男人写的,是她在运用她的“男性头脑“在写作。剥夺女性作者身份的最彻底也最微妙的方式,是“这本书不是女人写的,因为写这本书的女人不仅仅是个女人”。而作为读者我想问的是:这个“不仅仅是女人的人”是谁?

第四章,好了,到了这一步终于承认是女作家在写作了,那她改写吗?显然不应该。“女性作家可以做个装腔作势的道德家,却绝对不可以直言不讳、放荡不羁或思想自由”,此外,女性作家的书写还被当成某种“自白”,即这个女作家不过是写自己的私人生活罢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张爱玲作为作家的身份轻易地被和胡兰成的一段感情生活所掩盖,她和他相处不过几年,八卦比作品传得快的多。

第五章,“对内容采取双重标准的把戏就是认为某一类的经历比其他经历更为可贵更为重要。于是,除了‘她没有写这本书’和‘她写了,可是她不该写’之外,还有第三种诋毁的方式是:她写了,可是你们看看她写的是什么东西。”男性作家写战争、国家是正义的正常的,而女性作家写生活经历则是异常的小家子气的上不得台面的,一种天然的歧视蕴含在其中却一直被沿用至今,比如简·奥斯丁的小说,至今还有评论家认为她写的男女婚姻不值一提。

第六章,“她不是真的她(一个艺术家),它不是真正的艺术(严肃的、属于正确的文类、从美学角度看是合理的、有重要性,等等)”通过对作者和作品的错误归类,让她和它无法进入正确的类别,从而合理地边缘化女作家和作品。

第七章,如果真的有女性作家写出了永恒的经典,那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将她与她的作品同时个别化,比如写出《简爱》的夏洛蒂·勃朗特,很少有人知道她还写过《维莱特》和《雪莉》,于是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只写出过一本作品的作家。

第八章,控制一本文选中女性作家入选作品的数量,一般不超过8%。这是一个微妙的政治正确,承诺、数字限制和永远的边缘状态,承诺会有女性的作品,数字限制既保障了道德的正确性,又可以保证特权阶级不受打扰,这两个举措共同保证了最后一点:女性作家的边缘地位。

第九章,由于女性作家受到上述阻挠,因此很难进入主流文学史,而后来想要成为作家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只能以男性作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传统,进入他们为她划定的跑道,成为他们的评判对象。

第十章,作者提出了两种方法,诉诸事实和诉诸榜样。前者鼓励女性写下去,用事实对抗荒谬的歧视;后者则从精神上给予女性力量,有女性曾经写过,有女性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她们是我们的传统和根源。

第十一章,面对由男性制定出来的文学标准,我们不用将自我内化为他们标准的服从者,宇宙没有中心,每一种书写都值得。

-

这本传记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为《第二性》的作者波伏瓦正名:她不是隐匿在萨特身后的女人,她不是生来就是女性主义者,她和萨特的关系并不是神话,其中也有创伤、委屈、烦恼,正如她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一样,她面对自我也有许多困惑,她聪敏、智慧,同时也自谦、阉割自己的表达,她是一个人,她的思想随着阅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女孩波伏瓦到哲学家、女性主义作家波伏瓦,并非一蹴而就。没有人天生是女性主义者。

全书最感动我的一点在于,波伏瓦的生命是不断前进、不断反思、不断变化的,她没有停留驻足过,没有成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二战之前,波伏瓦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zyjr/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