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喂,正在访问南非的习大大,在当地接见了一个南通人!
这个南通人是谁啊?
★习大大接见他啦!12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开始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
▲彭麻麻依旧美美哒
当地时间3日上午,习大大接见当地的华人华侨代表、侨商代表、中资企业代表、驻非使领馆代表等,其中,南通人陈辉作为侨商代表,接受了习大大的接见!
(陈辉“秀”他的证件照,好羡慕惹↓)
(还“秀”他的邀请函,更拉仇恨了哇↓)
居然还是第二次!“这是我第二次接受习近平主席的接见,感觉亲切又熟悉。”南非江苏总商会会长、南通侨商陈辉对自己今年在金砖五国峰会时与主席面对面的情景记忆犹新。
陈辉说,习主席接见大家时,对华人华侨为国家、为中非之间的友谊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还勉励我们要在非洲更好地发展下去,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努力。”
习主席的来访和接见,让陈辉倍受鼓舞。作为中国在南非的企业家代表,他在当地时间3日下午还将参加由习主席与南非总统祖玛共同主持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
“举行这么高规格的峰会,对我们侨商是一种利好,更是一种激励,”陈辉表示,他将带领在南非的南通乃至江苏的侨商们,坚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贸易商品从简单的纺织品、日用品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方面转型,稳稳扎根于非洲。
“希望习主席的到访,能给南非的华侨华人带来新的机遇。”陈辉说,目前当地汇率一直不稳定,侨商在南非发展受限,期盼能够早点走出经济寒冬,“大家的生意都能够好做一点”。
这个南通人到底有何能耐?陈辉是海门三星镇人,年前往南非从事纺织品贸易,是最早一批到非洲“掘金”的南通人。
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他仅用1年时间就在当地纺织品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他的带领下,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南通侨商用手中价廉物美的产品征服了南非纺织品市场,并逐步辐射到了周边国家。
(陈辉再“晒”他以前在南非的照片↓)
(还有他跟非洲女子的合影↓)
现在问题来了!
南通就一个陈辉在非洲闯荡吗?
当然不是!
坐稳了啊,
南通共有6万人在非洲打拼!
6万南通人闯荡非洲风云录打开世界地图,非洲如一颗巨大的心脏,搏动于印度洋与大西洋辽阔的水域之间。
改革开放之前,遥远的非洲大陆对南通人来说,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勇于探索的南通人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迈开向非洲大陆挺进的步伐。
据南通市外侨办统计,目前约有6万多南通侨胞分布在全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江苏省在非创业人数的80%。
从年起,南通市外侨办先后帮建了罗马尼亚南通商会等32个同乡组织和商会组织,逐步形成了通商“互联、互帮、互通”的全球性网络。其中成立整整10年的南部非洲江苏同乡会是南通32个境外商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商会成员最多、会务最活跃、影响最深远的南通海外商会。
然而年一个更大的海外通商航母团队——南通世界通商总会横空出世,这是江苏首个海外侨胞联合体。目前,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已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分会,这在全国地级市中绝无仅有。
南通人从经营家纺用品起步,到涉足采矿、建筑、物流、连锁超市等领域,深深融入非洲民众的社会生活。
如今,无论是在南非、纳米比亚、尼日利亚,还是在南部非洲腹地乌干达、津巴布韦,在天涯海角的冈比亚、佛得角,几乎在每个非洲土著居民的身上,都可看到来自中国南通的家纺或衣裙、披巾和鞋帽等。朴实敦厚的非洲姑娘因为美丽南通的服饰产品而平添了几份鲜亮和妩媚。
BBC也介绍在非南通人啦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年推出了两集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从西方媒体视角描述了中国在非洲和美洲的经济影响力。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西方媒体在主观上是否带有导向偏见,从纪录片本身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南通人在非洲创业的热潮。
在非洲西南部国家安哥拉的首都罗安达港口的一处工地上,一群建筑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建设当地最大的购物中心,他们安全帽上注明的单位是“南通四建”,他们与家人通话时讲的是南通方言。南通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本地的建筑工人早已走出国门,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承建了大量的建筑项目。南通的30多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90%在非洲开展工程承包业务。
(南通人在安哥拉建设的住宅楼↓)
另外包括苏丹第发夫摩尖宾馆和第发夫北楼以及年投入使用非洲最大的世界耶稣基督教堂在内的多个高水准项目均由南通人承包完成。
南通籍的建筑工人是在非洲建造出这些现代化的建筑设施的主力军,在非洲施工的人数现已达到了两万多。
在非洲进行建筑施工,工人要面临很多风险,常年在40度以上高温下工作,社会治安环境恶劣等,但他们都发挥出吃苦耐劳精神品质,严要求、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在非洲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纪录片中,说到南通工人的勤奋,当地人都自愧不如。记录片中还可以看到,建筑工人总是利用午饭后一点休息的时间和家人通话、视频,他们的语言家常朴实,流露出家人间浓浓的亲情牵挂;工人们拿到工资后按月几乎全额的寄给家人。
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建筑工人遥远的非洲,践行了南通人勤奋踏实、顾本爱家的传统美德,表现出迎难而上的南通人精神面貌。
文/南通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玮丽
图片由陈辉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部分资料来源/最江苏
编辑/徐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