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法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一年,涌现出了欧美各国以现代主义精神为本质的电影运动。美国学者大卫·波德威尔(DavidBordwell)及克里斯丁-汤普森(ChristianThompson)在《电影史:简介》一书中依照一般的看法,将新浪潮导演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电影手册》影评人为主的“新潮派”,另一类是自身的文人、艺术家转至剧情电影拍摄的“左岸派”。
由于艺术家常聚集在塞纳河南岸,“左岸派”名称由此而来,较出名的有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耶等,而阿伦·雷乃正是这一批“作家电影”中的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电影评论家乔纳森·罗森鲍姆甚至认为他可能是“最伟大的法国电影人”。
阿伦·雷乃(-06-03至-03-01)
No.1
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寻找
年6月3日,阿伦·雷乃出生于法国莫尔比昂省的瓦讷市,幼年时代,雷乃便显露出对文学和心理学的浓厚兴趣,从流行的小说、电影到普鲁斯特(Proust)、赫胥黎(Huxley)和曼丝菲尔德(Mansfield)的文学以至漫画都是他涉猎的范围。14岁时,雷乃迷上了电影,并制作了一部8mm短片,年决定进入巴黎一所电影学院深造,彼时他在巴黎歌剧院学习表演并担任剧院助理。年,不拘泥于传统教育束缚的雷乃考进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后又退学,年搬到赛纳河左岸便以拍摄和剪辑纪录片和"艺术"片为主正式开始了他的电影事业。
《夜与雾》
早年的雷乃凭借这对戏剧和绘画的双重兴趣,拍摄了一系列关于梵高、高更和毕加索有关的短片,包括因涉及殖民问题被禁的《雕像也死了》。其中年的作品《梵高》试着单单就其绘画作品来重溯一位最伟大的现代画家之生活与精神历程,这部记录片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
年,阿伦?雷乃用摄影机拍摄了纪录片《夜与雾》,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真实还原了集中营布满阴霾的生活状况。这部纪录片的问世改变了纪录片的传统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撼动人心。自战后开始拍摄法国电影的雷乃将记忆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并在电影中不断寻找他们。
《广岛之恋》剧照
在拍摄了一系短片之后雷乃创作了现代主义电影史上重要的作品——改编自玛格丽特·杜拉斯同名小说的剧情片《广岛之恋》以及改编自阿兰·罗布-格里耶同名小说的剧情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乔治·萨杜尔在《法国电影》一书中谈到《广岛之恋》:“……达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而且也许还标志着电影史上的转折点”。
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时刻游移不定的镜头加上令人恍惚的对白,用幻想和现实描摹着梦境和记忆的质地。这两部影片上映后雷乃更加坚定了自己向着现实深入和捕捉的电影风格。雷乃早期的作品多是从一些具有思辨性的角度出发去创作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