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立红,本文原载于《清史研究》年第3期。
一、康熙帝面临的北部边防基本态势
康熙朝中国的北部边防线漫长而辽阔。东北边疆主要防御对象是正在南侵的沙皇俄国军队。北部和西北边疆,主要防御蒙古贵族对汉族聚居的中原地区的袭扰,而且要警惕在其背后的沙俄之觊觎。
俄国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原来的东部疆界在乌拉尔山以西,和中国远不接壤。直到明万历四十七年()和明崇祯五年(),东侵的俄军相继建立了叶尼塞河中游的叶尼塞斯克和勒拿河畔的雅库次克两个据点,俄国才与中国相邻。到明崇祯九年(),俄国人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条黑龙江,[1]而此时中国自唐开始对黑龙江流域行使有效主权已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顺治皇帝在位期间,俄国乘清军向南用兵无力北顾之机,分别从叶尼塞斯克和雅库次克两个据点出发,入侵黑龙江流域,其间曾与该地区的中国居民及清朝驻军几经交战。[2]到康熙帝继位以后,俄国又向中国开始了新的侵略扩张活动。他们采取建立侵略据点、逐渐推进的策略,先后建立了尼布楚(涅尔琴斯克)、雅克萨(阿尔巴津)、楚库柏兴(色愣格斯克)及其他一些较小的侵略据点,以此为依托。四处劫掠,步步推进。到17世纪60年代。俄国侵略者在中国的贝加尔湖到黑龙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康熙十九年()沙俄建立了尼布楚督军区,极力“扩充兵力并改进生活和军事必需品,如粮食、火药、铅弹、枪支和大炮的供应”,[3]这里便成为沙俄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心。
黑龙江嘉荫段
沙俄的侵略行径,割裂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东北边疆的安宁。东北地区是满洲人的发祥地,清朝皇帝的故乡。尤为紧要的是,东北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预备基地之一。因而,康熙帝不可能听任沙俄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东北边疆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北部边疆的重点防御地区。
额尔古纳河迤西的北部边疆,是蒙古人游牧的区域,北方蒙古族的南下袭扰由来已久,曾经困扰有明一代近三百年而几度使大明朝濒于险境。到明朝末年,不仅蒙汉矛盾—如既往,而且蒙古族和汉族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更增加了新兴的满洲人与蒙古人之间的矛盾、满洲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以及满洲人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扭结交错,使北部边疆陷入一片混乱。
后金汗皇太极为了壮大后金的同盟力量以与明朝抗衡,在即位后不久便致力于对蒙古的统一。当时蒙古分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各部分裂割据。夹在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漠南蒙古,自然首先成为皇太极争取的对象。他采取恩威并用的方针,一方面积极笼络和争取愿意归顺或观望动摇的各部;另一方面对投靠明朝,企图控制漠南诸部,以与后金抗衡的察哈尔部实行武力征服。至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在盛京召开大会,尊奉皇太极为可汗,从此漠南蒙古臣服于清。[4]对漠北蒙古,皇太极积极笼络,劝其归附。清崇德三年()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进“九白之贡”,[5]也向清称臣。对远在西陲的漠西蒙古,皇太极鞭长莫及,未能解决。
到顺治初,清军大举入关,兵锋指向中原的南明诸军及明末农民军,而无力兼顾北疆。漠西蒙古恰在这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就是准噶尔部的崛起。准噶尔是漠西蒙古四部之一,在四部中不仅经济最发达,而且逐渐在政治上掌握了权力,迫使其余三部服从其统治。康熙初年,噶尔丹在内乱中用血腥手段登上准噶尔汗位,他“自称博硕克图汗,因胁诸卫拉特奉其令”,[6]而且东进青海攻打和硕特部,南攻天山南路灭叶尔羌,北击喀尔喀蒙古,闹得四邻不安。不仅如此,噶尔丹还恃靠早已垂涎中国的沙皇俄国,助纣为虐。[7]可见,噶尔丹统治下的准噶尔已成为严重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的强大割据势力。
统观康熙时的北部边防,西要防御噶尔丹准噶尔的进犯,东要抵抗沙皇俄国的入侵,从而呈现出以左、右两翼为重点的防御态势。当时,这两个方向的形势均很严峻。右翼,沙俄侵略者的攻势咄咄逼人,气焰嚣张;而中国军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抵御异国邻邦的边境入侵,因而缺乏准备和经验。左翼,对噶尔丹的防御也很艰巨,那里远离中原腹地,调兵遣将有诸多不便。噶尔丹背靠沙俄称雄一方,再加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杂乱纷呈,十分棘手。这就是历史遗留给康熙帝的一个难题,也是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东北和西北这两翼防御重点,防御的对象、性质不同,设防区域的地理位置、民情民风及政治、经济条件均有差异。为了有效地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康熙帝因情用兵,因时用策,采取了不同的战术和策略。
额勒赫泰芬汗-康熙帝-画像
二、北部边疆右翼之防御
在北部边疆的右翼,沙俄侵略军占据中国领土,屠杀中国边民,早就引起了康熙帝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czjs/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