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创建于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收第一届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内较早一批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年组建社会学系,隶属人文社科学院,年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授予权。校级重点专业,福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支持专业。目前,社会学系已成为人文学院发展最好的系,社会学专业也被列为学院的品牌专业。“十三五”期间,社会学系将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创建学科基地,营造学术氛围等方式,汇聚系、院、校相关学术力量,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发展劳工与移民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二级学科,做大做强社会学一级学科。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拥有专职教师1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名,拥有博士学位者8名,系主任为甘满堂教授。我系师资队伍结构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等特征。吴兴南教授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甘满堂教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牛康教授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何朝银副教授、林胜教授曾获“福州大学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
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主要围绕“一项基本能力、两项职业资格师培训”进行课程调整和设置:一项基本能力是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两项职业资格师培训是社会调查师(或数据分析师)与社会工作师。本系建有社会统计实验室与社会工作综合实验室,用于统计分析与社会工作教学实验之用。另外,我系甘满堂教授领办的福州市榕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年3月福州市民政局注册,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撑。
社会学专业注重培养应用型社会研究、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文理兼招,注重通才教育。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可获得系统的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统计、社会工作与组织管理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并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专业实习活动提升应用技能与素质,毕业后从事政府社会事务与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调查与咨询、社会工作与新闻传播等方面的职业工作。
19级的鲜肉们,欢迎你们来到福大,成为人文学院的一员。高三的日夜奋战已经成为了回忆的一部分,但是上了大学可不意味着能够逍遥度日。现在的你们,即将开启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在大门完全开启之际,老师有一番话,想要对你们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欢迎级新同学加入福州大学社会学系!
近代福州籍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将社会学译为“群学”介绍到中国,并解释说:“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这说明社会学是一门经时济世之学。在当前中央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时,加强社会建设之时,社会学已是一门“显学”。
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注重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注重培养具有社会公平情怀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方面高级应用型人才。
——甘满堂博士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接下来,带着好奇来认识认识未来四年专业上、思想上的领路人吧。一起走近老师,领略老师的风采。
1、甘满堂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甘满堂,男,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研究,现为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年)。
主要社会兼职:教育部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福建省社会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老年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副会长等。福州市榕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年2月登记注册)法人代表,理事长。
一、主要教育背景
◆年9月—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年9月—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年5月—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
二、获奖情况
(一)学术成果类
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论文《“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年版)获得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论文《有信仰的资本——闽籍企业主慈善捐赠行为研究》,年民政部民政论坛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二)个人荣誉类
1.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
2.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
3.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
三、著作情况
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年10月版;
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5月版;
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年6月版;
4.《农民工改变中国》,43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9月版;
5.《社会的细节》,24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9月版。
6、《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10月版。
7、《福建青圃灵济志》,25万字,宗教文化出版社年12月。
四、主要研究课题
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编号:05CSH),经费6.5万元;
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为:11BSH),经费15万元;
3.年,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证书编号:0450834),经费3万;
4.年,教育部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乡村老年协会建设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7JHQ),经费8万元;
5.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项目批准编号T),经费0.8万元;
6.2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项目批准编号2B),经费0.8万元;
7.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项目编号:B),经费1.5万;
8.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推进闽台合作社会管理领域交流与合作研究”(项目编号:R1),经费4万元;
9.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重大专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文化需求调研”,经费5万元。
10、年,福建省网络信息办公室委托《农民工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经费7万元。
11、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委托课题“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福建宗教调查”,经费32万元。
10、年,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后期资助:乡村老年协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编号:17JHQ,经费8万元。
11、年,福州大学社科重点团队支持计划项目(-年),经费万元,每年25万元。
12、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委托课题:-学年度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福建调查,经费10万元。
13、,国家卫计委委托项目:探索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失信惩戒机制,经费9.9万元。
1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委托课题: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年福建调查,经费10万元
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编号:18ZDA,经费60万元。
五、主讲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学长学姐有话说
1.老师人非常好哦,不过上课时有一点点的口音。
2.“实践出真知”这句哲理和“tooyoungtoosimple”在甘满堂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3.在他的课堂上,他会给我们讲解实例,而且经常带我们去福州各地的宗祠、老年协会等与社会学相关的地方,理论结合实践,设身处地的讲解,能够让同学们对社会学更有兴趣。
4、甘老师说话很幽默,人很随和,课堂氛围很好。
2、吴兴南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吴兴南,男,年生,博士。
一、主要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先后就读于福建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陕西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云南大学经济史专业,分别获农学学士、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就职于福建龙岩地委办公室、云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云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年8月破格晋升为经济史学教授。年入福州大学,曾历任福州大学人文系主任助理,福州大学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八方物流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任福州大学新经济与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老年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现担任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年评为福州大学优秀教师。
多年从事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以及区域创新发展、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究
曾兼任福建省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民政学会、福建省小城镇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企业策划中心特约咨询师。多次为福建省农业厅、漳州市农业局干部教育培训授课,曾参与福建帝邦集团、福建藏天园集团、福建贝斯生物科技集团、石狮“3.9”时装博览会、漳州花博会等策划咨询。
二、著作及研究情况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西南文科研究基地(云大)项目1项、省级部门项目10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1项。出版《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云南民族出版社,年7月版)、《近代西南对外贸易》(云南民族出版社,年3月版)、《云南对外贸易史》(云南大学出版社,年5月版)、《自然资源法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年12月版)、《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7月版)、《走向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社科文献出版社,年3月版)等专著6部。
担任福建省统编《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副主编,参编著作3部,在《上海经济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现代经贸》、《福建论坛》、《思想战线》、《云南学术研究》、《云南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在《云南日报》、《福建日报》、《昆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近20篇。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分获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科联、福建省民政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各1项。
三、主讲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专家系列讲座。
3、林胜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林胜,男,年生,香港大学硕士(MPhil),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移民与侨乡社会研究。
一、主要学术论文
(一)SSCI收录学术期刊
1.LinSheng(通讯作者)andTrentBax,“ApollutionincidentataQiaoxiangvillageinChina:theroleofmigrationincivicorganizationandpoliticalparticipation”,EthnicandRacialStudies,.Vol.38(10):-;
2.LinSheng(通讯作者)andTrentBax,“Changesinirregularemigration:AFieldReportfromFuzhou”,InternationalMigration,.Vol.50(2):99-;
3.LinSheng(通讯作者)andTrentBax,“IrregularEmigrationfromFuzhou:ARuralPerspective”,AsianandPacificMigrationJournal,.Vol.18(4).-.
(二)国内学术期刊
1.林胜、梁在、朱宇,《非洲中国新移民跨国经营及其形成机制》,《世界民族》年第4期;
2.林胜,《循环流动理论及在中国侨乡海外移民的适用》,《世界民族》年第3期;
3.林胜,《侨乡社会公民参与要素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1期;
4.林胜、陈明君、赵姮,《侨乡养老社会化模式探讨----基于浙江省W县的个案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1期;
5.林胜,《偷渡:一种必须摈弃的社会偏见》,《青年研究》,年第6期;
6.林胜,《对福州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青年研究》,年第10期;
7.林胜,《从择偶的理论到择偶理论—从社会学方法论的争论看择偶研究》,《社会》,年第9期;
8.林胜,《爱的重新找寻:读弗罗姆爱的艺术》,《社会》,年第11期;
9.林胜,《非法移民产生机制的研究》,《青年研究》,年第10期;
10.林胜,《非法移民:一个世界性难题》,《人口与经济》,年第6期;
11.林胜,《“非法移民”一词辨析》,《世界民族》年第3期;
12.林胜、王旭东,《再析福州地区非正常移民》,《福州大学学报》年第1期;
13.林胜,《福建省非正常移民的变化及其原因》,《八桂侨刊》年第3期;
14.林胜、朱宇,《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福建福清海外移民活动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3期;
15.林胜、朱宇,《海外华侨华人安全问题思考》,《福州大学学报》,年第2期;
16.林胜、赵姮、高哲,《移民跨国创业的形成与困境》,《福州大学学报》年第2期;
17.罗牧原、林胜,《“同性恋”概念再考察》,《中国性科学》年第2期;
18.林胜,《海外侨胞遇袭事件透析》,《闽声》年第4期。
(三)智库成果:
1.甘满堂、林胜,“海员俱乐部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年9月中央委员会办公厅采用;
2.林胜,“华人在非投资经营存短期投机等问题需加强宏观布局”,《人民日报》(海外版),年6月21日;
3.林胜、高哲,“以让·平参选加蓬总统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中非交流交往”,年12月1日中央委员会办公厅采用;
4.林胜,“华二代在移入国的政治影响力愈加明显应予以重视”,省委办公厅年7月采用。
(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1.LINSheng,“ChineseIrregularEmigrationandItsMotivations”,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ineseOverseasOrganizedby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ChineseOverseas(ISSCO,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会),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2年12月4-6日;
2.LINSheng,“IllegalEmigration:AFieldReportfromtheCoastalFuzhouReg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temporaryChinaStudies(香港当代中国研究会),香港大学,年1月5-6日;
3.LINSheng,“HowCouldChineseIrregularEmigrationHappen:BasedonaSurveyofFuzhouRuralArea.”TheSecondAnnualConferenceoftheAsianStudiesAssociationofHongKong(ASAHK,香港亚洲研究会第二界年会),香港大学,年1月26-27日;
4.GANandLINSheng.“FuzhouResidents’SocialNetworkandSocialParticipation:FromSocialCapitalPerspective”,InternationalConferenceforExploringSocialCapitalinEastAsia:Community,SocialTrustandSafety-net,ShenShuUniversity,Tokyo,Japan,July,;
5.LINSheng(plenaryspeaker),“IrregularEmigrationfromFuzhou:ChangesandNature”,InternationalMetropolisConference,Tampere,Finland,Sep.8-13,;
6.LINSheng“TheInfluenceInternationalImmigrationExertsUponthePoliticalParticipationofCitizensinSendingRegions:ANarrativeAnalysisonaPollutionIncidentinChina”,InternationalMetropolisConference,Milan,Italy,Nov.2-7,.
二、主要课题
1.主持《中国新移民在非洲的跨国经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年,经费20万元;
2.主持《后金融危机时期东南沿海地区非法移民最新变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年,经费8万元,已经结题;
3.主持《“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移民在非洲的投资经营》,中国侨联课题(省部级,重点课题),-年,经费10万元;
4.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朱宇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口多阶段流迁的时空过程和机制研究”的校际合作子课题《福建省流动人口流动经历和过程调查》,-年,经费11万元;
5.主持《福建省非法移民的最新变化研究》,-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1.5万元,(已结题);
6.主持《残疾人自学考试的现状与需求分析:以福建为例》,福建省教育厅项目,年,经费元(已结题);
7.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多项。
三、奖项
1.年12月获得“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省部级),福建省人民政府;
2.年获得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部级),福建省人民政府;
3.年获得福建省侨联“年度全省侨联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二等奖;
4.年获得“福州大学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
5.年获得福州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称号。
四、主讲课程
社会保障学、专业英语。
学长学姐有话说
老师上课很温和,也很年轻化。
4、魏德毓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中国社会文化史、宗教与社会文化变迁、司法社会工作研究。研究方向:社会文化史,闽台社会。
一、主要教育背景
◆-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
◆-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2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年8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历史人类学培训班
二、学术成果
1.《移风易俗与象征替代:明清宁化显应庙祭礼之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年第一期;
2.《明以来正一派道教的世俗化——对闽西火居道士的调查》,《社会科学》2年第11期;
3.《民间宗教仪式群体的竞争与融合——闽西道教正一派与香花和尚关系初探》华侨大学学报年第3期;
4.《廉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与文化意象初探》,《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04期;
5.《民间道教文献生成与地方仪式传统——闽西正一派道教科仪本大发表真科解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6.《道教仪式传统的演变:以闽西正一派火居道士为例》,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
7.《闽西客家的真仙信仰与祖先崇拜:清流大丰山的象征意义》,《福州大学学报》年第3期;
8.《闽西道教送瘟船仪式研究——以船科为中心》,收入刘永华主编《仪式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9月版。
9.《多重脉络下的福州近代佛教——以清末民初古田天王寺为中心的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一期
三、课题研究
1、国家社科项目:明清东南沿海乡村社会治理类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9-.9,科研经费20万;
2、省社科项目:明以来正统道教世俗化与民间仪式传统建构研究,.9-.9,科研经费2万;
3、福建省学位委员会:《研究生社会工作案例库建设》,-.9科研经费2万。
4、福州大学科技启动基金:《明以来正统道教世俗化与民间仪式传统建构研究》.9-.9科研经费3万;
5、福州大学教务处:《社会工作本科实习示范基地》,-,经费5万;
6、福州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优质课程建设》,-,经费2万。
四、主讲课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文化人类学。
学长学姐有话说
1.老师还不错,对于考试很严格,学弟学妹们切记诚实应考。
2.老师会很民主的说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可是事实是他会毫不犹豫的点一个人来回答。
3.老师非常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考试,学弟学妹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5、钟伯清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钟伯清,男,畲族。年9月生,福建省上杭县人,法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专业毕业。出生于农民家庭,为了不像父母一样艰辛地修理地球,几易寒暑,硬生生把自己从一个“伟大的农民”变为一个平庸的知识分子。喜欢揣摩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9-.6在中央民族大学读本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在读期间任系学生会宣传部长; ◆.7-.9在龙岩地区档案局工作; ◆.9-.6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7至今在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工作,任社会学专业教师。
二、主要研究经历
1.年,参与国家统战部课题研究,参与《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第七卷)的编写(香港源流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年);
2.-年,主持福州大学科技育苗基金项目“民俗道德建设与社会法制化关系研究”研究;3.、2、年,先后三次参与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双百调研”活动的调查研究;4.2-年,主持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畲族地区劳动力素质提高与转移问题调查研究”;5.-年,主持省教育厅项目“福建省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三、主要论文
1.资源贫乏型乡村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6; 2.人类学的视角:昙石山遗址中若干民俗的再认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 3.多元与和谐:中国民间信仰的生存形态.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5; 4.反生态民俗:环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黑龙江民族丛刊./1; 5.当前城市社区建设难以突破的困境.社区/5; 6.减轻社区不合理负担,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放潮/9; 7.高陂镇社会文化生活调查.东南学术.增刊(合); 8.汉代以前的中西交通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6; 9.朝鲜族饮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1。
四、著作情况
1.《中国畲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5; 2.《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志》(畲族部分),北京:民族出版社,2年9月; 3.《职工岗位继续教育新知识读本》(参撰),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年8月; 4.《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第7卷(参撰),香港:香港源流出版社、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4; 5.《20世纪世界风云录》(参撰),北京:作家出版社,年5月; 6.《日耳曼人》(专著),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3月; 7.《中华传世家训》(责任编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年1月; 8.《交通科学》(科普,与马玲合编),京华出版社年4月(后被建材工业出版社再版)。
五、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社会学概论、农村社会学、民俗学、中国传统文化、犯罪社会学.研究生课程:老年社会学工作、宗教文化专题研究.
1.老师人超好,就是上课稍微单调点。
2.钟老师非常有耐心。
3.钟老师和非常蔼可亲关怀体贴,他很能理解我们。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跟我们说过,学生的天职在于学习,不要为了所谓学生工作误了学业,这是得不偿失的。
6、张学军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张学军,硕士,社会学系副教授。
一、主持课题
1.,主持福建省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与偏差行为防治制度研究》
2.,主持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企业生产与农民工的身份流动关系》,项目编号:JAs。
3.负责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研究》,项目编号:12BSH
二、发表论文
1.《社会支持与罪犯改造关系研究》,《中国监狱学刊》年第3期;
2.《关于福建青年创业现状的调查报告》,《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团中央调研论文二等奖;
3.《护工的社会角色与组织管理》,《中国社会医学杂志》(CSCD)年第4期;
4.《越轨行为与社会防治制度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年第4期,《新华文摘》年第14期部分转摘;
5.《福州市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调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6.《失地农民的城市化与社会管理》,《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年第2期;
7.《社工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角色定位》,《社会工作》年第2期;
8.《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抗逆力培养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年第6期;
9.《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过程中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福州大学学报》年第1期。
三、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司法社会工作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
四、主讲课程
社会统计学、社会政策与法规。
学长学姐有话说
1.人不错,课也不错,这就是张老师最大的特点了!学弟学妹们上课要仔细听。
2.老师上课讲话语速很快,所以学弟学妹不能分神哦。
3.老师说话挺幽默的,课堂氛围很不错。
7、罗小峰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罗小锋,男,福建长汀人,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教育与工作经历
1.年9月-年7月,在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学习,专业为工商管理,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年9月-2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潘玉腾教授,毕业获社会学硕士学位。
3.2年9月-年6月,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刘祖云教授,毕业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4.年7月-年6月,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5.年6月起,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二、研究兴趣
性别社会学、劳工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婚姻家庭。
三、课题情况
1、主持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背景下农民家庭稳定性问题的实证研究”(14BSH)(一般项目)。(经费20万)
2、主持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社会流动影响下的农民家庭性别关系及稳定性”。(经费3万)
3、主持完成福州大学科研启动项目“农民流动与性别平等研究”和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农民工流动与性别关系研究”;
4、参与中山大学刘祖云教授主持的“”二期工程中山大学港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和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社会救助研究——构建和谐香港的社会学探讨”。
5、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1BSH)(排名第二)。
6、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移民在南非的跨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编号:13CSH)(排名第三)。
四、主讲课程
本科课程:西方社会学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研究生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
学长学姐有话说
1、想考好的同学要平时要好好读书。
2、是很尽职尽责的老师。
8、何朝银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何朝银,男,年生,江西石城人,社会学硕士、历史博士,社会学、社会工作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系党支部书记。
一、研究方向
农村社会学。当前研究旨趣:革命(土改、人民公社化)与差序格局,革命与传统、现代与传统,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等。
二、主要教育背景
1.年9月-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2.年9月-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三、主持的研究课题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的子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创新研究》。
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三权分置”下乡村治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3.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三权分置”条件下乡村治理研究》;
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对差序格局的影响研究》;
5.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人民公社时期义序宗族乡村变迁研究》;
6.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东南沿海渔民的信仰对族群认同的影响研究》
四、主要论文
1.《革命中的差序格局-以土改时期的义序为例》,《东南学术》年第1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摘。
2.《一致或偏离:阶级理论与基层土改中的阶级划分——以江西石城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CSSCI
3.《“差序格局”的本意与延展》,《中国研究》年第12期。CSSCI
4.《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的变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11期CSSCI
五、主讲课程
社会工作行政、农村社区研究。
学长学姐有话说
他的课很多都和家庭有关,是个好老师。
9、陈凤兰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陈凤兰,女,年6月出生,福建泉州人。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年7月到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任教,年评为讲师,年评为副教授。现为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侨乡社会与跨国移民方向研究。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十多项,在权威核心期刊《世界民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十多篇。
一、主持课题
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新移民在南非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课题编号13CSH(经费18万元);
2.年,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华侨史专项),“福建新侨乡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影响研究”,课题编号FJTWB(纵向经费1.5万,横向经费3.5万);
3.年,主持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福建省新移民在南非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课题编号JAS(经费0.5万元)。
二、参与课题
1.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移民在非洲的跨国经营研究”(项目编号:15BSH);
2.年10月,参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越商品化婚姻场域研究”(项目编号:B);
3.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非法移民变化研究”,课题编号13YJC。
三、发表论文
1.《共同体精神与海外华人社团的整合——以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2期;
2.《华侨村官与侨乡社会治理资源的跨国动员——以福建省明溪县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1期;
3.《移民全球化与通婚地方化——基于对福州侨乡的实地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4期;
4.《侨乡跨国移民的婚姻形态分析——基于对福州“万八嫂”的实地调查》,《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4期;
5.《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族群关系研究》,《世界民族》,年第4期;
6.《中国留学生在南非的跨文化冲突与适应》,《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
7.《文化冲突与跨国迁移群体的适应策略——以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3期。
四、学术活动
1.年8月,参加广东五邑大学“首届侨乡研究工作坊”,提交论文《华侨村官与侨乡社会治理资源的跨国动员》,并做报告;
2.年5月,参加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在南宁市举办“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侨乡研究”学术会议,提交论文《侨乡跨国移民的婚姻形态研究》,并做报告;
3.年6月,参加华中师范大学“第八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移民全球化与通婚地方化》,并做报告;
4.年7-8月,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调研,并访问悉尼大学、奥克兰大学;
5.-年,前往南非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德班等地区调研,并访问斯泰伦布什大学。
五、教学成绩及荣誉
1.主讲本科课程:《人口社会学》《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等课程
2.主讲研究生课程:《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3.年,福州大学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一等奖。
4.年,获得福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5.年获福州大学“厦航奖教金”。
6.年,获得福州大学第六届“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
六、社会兼职
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福建省社会学会理事。
七、主讲课程
人口社会学。
学长学姐有话说
1、女权主义旗手,很霸气的女老师。
2、要上陈老师的课你就要有准备,当然收获必须是最多的啦。
10、黄恩龙
职称:讲师
个人简介
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曾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从事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
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西方经济学概论。
学长学姐有话说
他总是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深入浅出地教导我们。他关心时事,见解独特犀利,总是给我们许多启发;他关爱学生,细心耐心指导我们的科研实践;他勤于教学,我觉得他是对待学生考试最认真最较真的老师了。
11、王圣莉
职称:讲师
个人简介
王圣莉,女,福州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国家中级社会工作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一、教育背景
◆年09月-年07月,厦门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位;
◆年09月-年07月,厦门大学,社会学专业社工方向,师从童敏教授,获硕士学位;
◆年09月-年06月,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社工方向,师从罗观翠教授,获博士学历。
二、工作经历
1./02-/08,深圳市福田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
2./08至今,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曾担任福州市学校社会工作督导、鼓楼区水部街道青少年事务社工站督导和福州大学社会工作协会督导。
3.年,被福州团市委聘为福州市青少年服务台的专家
4.年,被福建省民政厅聘为福建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
三、实务
1.年09月-年09月,医院医务社工项目实习和研究;
2.年08月-年09月,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评估员;
3.年02月-年08月,担任深圳市“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组长;
4.2年01月-年01月,受聘为厦门市康乐小学校外辅导专家组成员,深入学校和家庭辅导有偏差行为的儿童,协调亲子关系;参与厦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国际米索尔基金会的中小学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的实践活动,督导本科生实习;
5.年07月-年08月,担任厦门市感觉运动统合训练中心的训练教师。
四、课题
1.-,主持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区照顾体系建构”
2.-,负责福州大学一流本科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社会工作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3.-,主持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年,参与新加坡学者主持的项目“CanChinesegrandparentssayno?ComparisonofgrandparentingintwoAsiancities”;
5.-,负责福州市妇联向福州市榕树社工中心购买的“幸福家庭成长”项目;
6.-,主持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新医改形势下癌症患者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7.年,参与福建省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福州市榕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民营企业特殊困难员工援助服务示范项目”;
8.-,主持福州大学科研扶持基金项目“新医改背景下癌症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模式及其对策研究”;
9.年,参与民政部课题“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关系研究”(排名第二);
10.年,参与国家课题“遗产管理与社会变迁”实证调查。
五、科研成果
1.年07月发表《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探索》于《医学与哲学》(北大核心期刊);
2.年03月发表《乳腺癌妇女的社会支持策略》于《福州大学学报》;
3.年08月发表《BreastCancerandSocialSupport》于TaylorFrancisLtd出版的梁在教授主编的著作《ConfrontingtheChallengesofUrbanizationinChinaInsightsfromSocialSciencePerspectives》;
4.年12月发表《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5.年11月发表《社会工作介入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初探》于《社会工作》;
6.年03月与童敏教授等合编《社会工作实习指南》(本人写第三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六、会议论文
1.“BreastCancerandSocialSuppor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ContemporaryUrbanChinaResearch,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年5月11-13日;
2.“ResearchonWomen’sHealthNeedsandSocialSupportinContemporaryUrbanChin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temporaryUrbanChinaResearch,中山大学,年1月4日-6日;
3.《社会工作介入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探索》,中-美医务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北京大学,年11月9日-11日;
4.“AnalysisontheServiceNeedsofHospitalizedPatientsandTheirFamily”,12thAnnualResearchPostgraduateConference,香港大学,年6月2日。
七、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
研究生课程:《社会工作理论》、《高级社会工作实务》
学长学姐有话说
老师上课十分认真负责,如果上课认真常能认真听,再与现实加以联想,其实能收获到一些关于人际交往沟通的干货。每一学期可能会有一些课后作业和活动,如果能够踏实一步一步去做,自己能从中成长许多。老师作为一名社工也十分耐心,如果活动中遇到瓶颈,老师会以此为己任帮忙想办法的。学弟学妹加油。
12、刘森林
职称:讲师
个人简介
刘森林,男,中共党员,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毕业,年8月到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工作,现为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分层和青年社会学研究。
一、主要学术论文
1.刘森林:《我国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年第5期。
2.刘森林,陈恩海:《跨界流动:都市青年白领的职业发展新倾向》,《青年研究》,年第1期。
3.刘森林:《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教学与管理》,年第24期。
4.刘森林:《当代中国青年国家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5.刘森林:《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环境意识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年数据》,《中国青年研究》,年第5期。
6.《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年第8期全文转载。
7.李春玲(博导),刘森林:《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年第4期。
二、主持与参与的课题
1.福州大学科研启动项目“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年,主持人。
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旅游行为对我国中间阶层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主持人。
3.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新时代背景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年。主持人。
4.福州大学一流本科教改工程项目(一流课程):《社会学专业中统计软件与应用教学内容探索》,-年。主持人。
5.中国社科院重大社会调查项目“中国大学生及毕业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年、年、年,参与者;
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年重大项目“社会学结构与阶层变化研究”子课题“当代中国教育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研究报告”,参与者;
7.上海研究院年度研究课题“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及上海市社会质量状况研究”子课题“北上广大学生群体比较研究:就业状况与价值观念”,联系人及参与者;
8.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北上广中产阶级生产机制研究”,北京地区参与者;
三、主讲课程
统计软件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3、王杰
职称:讲师
个人简介
王杰,男,年6月出生,籍贯河北行唐。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博士毕业,年入职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为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一、教育背景
◆.9-.6,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取得博士学位。
◆.9-.6,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学习,获得硕士学位。
◆.9-.6,于唐山师范学院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获得本科学位。
二、主要学术论文
1.王杰.社会工作本质的再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02):68-74.
2.王杰.组织合作视角下社会工作项目制探讨[J].社会与公益,(02):80-83.
3.王杰,徐晓娟.从功利主义到人本主义:晚期癌症患者生命价值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J].医学与哲学,,40(02):52-55.(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王杰,朱志伟,康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背景下的第三部门失灵及其治理[J].领导科学,(32):28-30.
5.王杰,刘道会,王伯承.死亡游戏之殇:青少年新型网络自杀行为探究——基于“蓝鲸”事件的考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05):87-94.
6.杨发祥,王杰.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J].学海,(0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7.王杰,徐选国.我国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路径重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02):41-49.(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8.王杰,缪冬敏,张梅,谢佳洁.重塑组织边界:深圳医务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反思[J].医院管理,,38(02):72-74.
9.王杰,洪佩.情感能量与毒品认知:戒毒康复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同伴教育的经验[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01):51-58.
10.《我国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路径重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为第一作者);
11.《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学海》(CSSCI),年第3期。(二作,导师为第一作者);
12.《情感能量与毒品认知:戒毒康复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同伴教育的经验》,《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年第1期,(一作);
13.《重塑组织边界:深圳医务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反思》,《医院管理》(北大核心),年第2期,(一作);
14.《死亡游戏之殇:青少年网络自杀行为探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大核心),年第5期,(一作);
15.《政府购买服务中的第三部门失灵》,《领导科学》(北大核心),录用待刊,(一作);
16.《从单向到双向: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探讨》,《社会工作与管理》,年第5期,(一作);
17.王杰,康姣,方跃.从单向到双向: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17(05):18-23.
18.洪佩,王杰.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与实践策略——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16(06):13-18.
19.《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与实践策略_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年第6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二作)。
三、参与主持的课题
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何雪松教授主持),参与调研和论文发表,在研,参与者;
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郑杭生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研究”(杨发祥教授主持),参与文献整理与报告撰写,在研,参与者;
3.民政部“年度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理论研究”课题: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杨发祥教授主持),课题重要参与人之一,已结项,排名第二;
4.民政部年度“三社联动”机制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研究部级课题:“三社联动”机制下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关系研究(杨发祥教授主持),课题重要参与人之一,已结项,排名第二。
四、主讲课程
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保障学。
最后再次欢迎学弟学妹们来到这个新的集体,希望大家都能在这四年找到自己想要的模样,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大学生活。
“文/学术发展部
编辑/郝一迪、温燕煌
责编/何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jtqk/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