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 一、黑非洲种族、民族及语言的基本特点
人类种族是基于人类不同群体间在生理遗传特征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生理特征的群体,即人类的种族群体或人种群体。从总体上讲,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类,在自然生理特征方面都是统一一致的,但是人类在其体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分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气候、食物、生态等因素互有差异,这些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人类的体质进化有不同的影响,而人类自身对这些各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也会作出不同的适应和选择,从而会使分处于世界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在其生理特征方面出现一些差异和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和特征经过世代的遗传而稳定下来。在人类相互间处于彼此隔绝或交往极少的情况下,这种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还可能会得到强化,比如人的体型、身高、肤色,主要的是由人类相对稳定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因此,人类的种族基本上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文化学方面的问题。但是,人类的种族结构与人种语言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文化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考察不同人类文化群体的种族背景,探究种族差异对人类语言体系之形成的关系。同时,人类的种族特征,与人类的文化也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或某种情况下的相互转化或相互强化对方特征的可能,尽管种族差异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只是一个十分次要的因素。
相对于人类的种族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概念来说,人类的民族则主要是一个文化学方面的概念。人种的划分主要以人类的自然体质特征为根据,民族的划分则是以人类的语言、生活方式、心理、性格、习俗为依据的,民族性是一种文化属性、社会属性而不是生理属性、自然属性。尽管民族的形成与种族有一定的联系,但种族差异却不是民族差异的主要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是文化差异的结果,研究文化问题,一般都要对民族问题给予十分的重视。在我国学术界,习惯上一般把黑非洲正在形成中的民族称为部族,虽然对此一直存有争议,但目前我们还是暂时沿用部族这一概念。
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民族、语言、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相对于人种生理自然特征的长期稳定性来说,民族、语言和文化却是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全世界的各个种族,虽然有生理方面、体质方面的差异,有不同的肤色、体形、体质特征,但这种差异和不同特质并不能说明人类在种族上有高级与劣等之分,那种以种族差异或种族特征来说明人类的先进与落后是没有依据的,而且往往带有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的倾向。人类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有的群体在文化上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有的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这种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而且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活动,通过相互间的文化交往而加以改变。
就非洲大陆的人种结构来说,世界上的三大主要人种群体白色人种群、黄色人种群和黑色人种群都有分布,但是撒哈拉以北的北非地区,包括撒哈拉大沙漠在内,基本上是白色人种群,或称之为欧罗巴人种群,包括古代埃及人、柏柏尔人、阿拉伯人,以及他们的混合型人种。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的主体则是黑色人种群,即尼格罗人种群。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尼格罗人种群只是相对于白色人种群和黄色人种群而言的一个十分庞大的种群,其内部的成分十分复杂,肤色体质等生理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不过,在近代以前,除了南太平洋一些岛屿及澳大利亚大陆上有一些居民可归之于黑色人种群之外,黑色人种群都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大陆上,他们构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主体。因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古代文化史,基本上可以说是尼格罗人种群的文化史。虽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还存在一些小的人种群体,一是称之为俾格米人的尼格利罗人种,他们可能是热带非洲一个古老的独立人种群体,二是称之为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的科伊桑人种群,这个人种群有着尼格罗黑色人种与蒙古利亚黄色人种混合的人种特征。不过,无论是俾格米人还是科伊桑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全部居民中只占极小的比重,他们对非洲大陆历史文化进程的影响远远不能与尼格罗人相提并论。此外,在非洲还存在许多由白色人种群与黑色人种群及黄色人种群混合而成的人种群体。撒哈拉地区、苏丹地区、东非、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大多不同程度地有这种混合性人种的特征。
二、黑非洲的人种类型及特征
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大陆的人种类型和特征,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世界上三大主要人种之一的尼格罗黑色人种群的起源地和古老的家园,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尼格罗黑色人种群为居民主体的大陆,因而我们可以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称之为黑人家园或黑非洲。从这一点上看,应该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的人种结构是比较统一的。第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在人种上虽然是以尼格罗黑人为主体,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种族,一类是上文提到的土著的当地更加原始古老的种族,即科伊桑人种(霍屯督人与布须曼人)和尼格利罗人种(俾格米人),二是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黄色人种群的人种,三是由尼格罗黑色人种群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黄色人种群混血而成的混合人种群,这些种群主要分布在北非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相联结的地带,如撒哈拉沙漠南缘、尼罗河上游地区、东非之角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到肯尼亚,以及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度洋上的几个小岛屿如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等。
下面我们对黑非洲的人种类型及特征作具体说明。
1、尼格罗黑色人种群及其内部结构
在世界人种体系中,尼格罗黑色人种群作为一个单一的人类种族,实际上只是相对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黄色人种群而言的。尼格罗黑色人种群是一个笼大而内部结构复杂的种群,可划分成若干个亚种族或种族支系,其相互间的人种特征诸如肤色、身高、体型等并不完全一致。不过,相对于白种人和黄种人而言,尼格罗人在人种生理特征方面的共同性还是十分突出的。比如,尼格罗人有着黝黑的皮肤,除手掌脚掌呈浅白色外,全身的皮肤都是黑色的,尽管黑的程度有所不同。另外尼格罗人的头发都是短曲的,如颗粒状卷曲在头上。黑人的体毛一般较少。黑人的额部较为突出,鼻宽、鼻梁较低,嘴唇较厚,等等。目前,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将非洲大陆上的尼格罗黑色人种群划分成两大类型,一是肤色深黑的尼格罗种苏丹型黑人,二是肤色浅黑的尼格罗种班图型黑人,将非洲黑人划分成苏丹型和班图型两大类,只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分类方法,这取决于分类的标准是简约还是复杂,若作详细比较,便可将非洲黑人划分成更多的类型,但学术界目前大多接受较为简便的苏丹、班图两大类型划分法。
苏丹类型的尼格罗黑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即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到赤道地区的这一巨大广阔的地区。其界线大致是这样的,北方界线大体上从大西洋岸边的塞内加尔河口开始,向东蜿蜒曲折地经过廷巴克图、穿过今尼日尔和乍得两国的北方,再向东经过提贝斯提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直抵达尼罗河上游的今苏丹与埃塞俄比亚两国接壤处。尼格罗种苏丹型黑人分布的南方的界线则同样西起大西洋岸边的几内亚,沿大西洋几内亚湾海岸向东穿过喀麦隆北方而一直延伸到今埃塞俄比亚南部地带。即北方抵撒哈拉大沙漠边缘、南方抵赤道雨林地区的这一几乎横贯整个非洲大陆的广大地带,都是属于尼格罗苏丹黑人居住的地区。苏丹型黑人的普遍特点是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少,鼻子偏平,鼻孔较大,嘴唇厚,上唇翘起,额部突出较明显。在语言上,苏丹型黑人存在着较明显的亲缘关系,有许多文化上的共同特征或相似之处。不过,学术界一般将苏丹型黑人分成两大类型,即以乍得湖为界,乍得湖以东称之为东苏丹人,乍得湖以西称为西苏丹人。东苏丹人与西苏丹人在体质特征上的最主要差异是在身高和体型方面。东苏丹人要普遍比西苏丹人高得多。东苏丹人大多身材高大、躯干瘦削,两腿修长,尤其是那些讲尼罗特语的东苏丹人部族,如丁卡人、希卢克人、努埃尔人等,身高一般在1..85米之间,有的高达2米以上,是世界上身材最高的民族之一。有的学者甚至将这些高大的操尼罗特语的黑人统称之为“尼罗特人”,并作为是与苏丹人、班图人并列的三大黑人类型之一。相比之下,西苏丹人的身材却矮得多,尤其是靠近几内亚湾地区的一些黑人部族,比如西非的约鲁巴人,身高一般在1..65米之间。在肤色方面,苏丹型黑人要比班图型黑人黑,但一般越是靠近赤道雨林地区的居民,肤色要更黑,而向北靠近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居民肤色要浅一些。
苏丹型黑人是由数百上千个大小不同的部族构成的,乍得湖以西的西苏丹人部族中较大的有曼丁哥人、沃洛夫人、塞雷尔人、图库洛尔人、索宁凯人、苏苏人、泰姆奈人、基西人、古尔马人、莫西人、宋盖人、豪萨人、卡努里人、提布人、阿散蒂人、丰人、约鲁巴人、埃维人、伊博人、巴米累克人、提卡人等。在乍得湖以东的被称为东苏丹人的主要部族有巴吉米尔人、卡内姆布人、巴亚人 、萨拉人、班达人、赞德人、努埃尔人、努巴人、丁卡人、希卢克人、巴萨伊人、努比亚人等。这些部族,在古代非洲历史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其内部虽大多还可细分为众多支系旁族,但大多都有着较为统一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有的还曾建立过规模较大的地域性政治实体,如城邦、王国,甚至有着帝国规模的政权组织,它们实际上是非洲历史上已经有某种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古代民族。除上述这些较大的部族外,苏丹型黑人还有更多的小规模的部族集团,分割极为破碎 ,其语言、宗教、历史背景和生活习俗都各有不同,从而使苏丹型尼格罗黑人呈现出分割十分复杂的部族结构状态。即便是那些规模较大,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非洲古代民族,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这些古代非洲民族遭到了肢解、分割,有的在黑奴贸易中衰亡了,有的被后来的殖民地分割成几个部分而分属于不同的殖民政府,内部的分化和多样性明显被强化。比如豪萨人在西方殖民统治年代被分割成分别讲英语和法语的好几个殖民地,豪萨人原有的一定程度的民族一体化实际上被破坏了。后来非洲独立之后又分属于几个国家,因而使非洲古代民族发展的进程发生变异。可以说,非洲现代民族的形成并非完全是以这些古代民族共同体为基础的,而是以殖民地为范畴,以后又是以独立国家为基础来寻求现代民族的发展道路的。
在苏丹类型的尼格罗黑人各部族中,存在着一些与北非的欧罗巴种群白色人种混血而成的部族,这些部族大多集中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和尼罗河上游盆地到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比如在苏丹地区广为分布的讲富拉尼语的富拉尼(富尔贝)人各部族,实际上是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的古代北非柏柏尔人的后裔,居住在乍得湖东南岸的舒瓦人,有着属白人种群的阿拉伯人的血统。豪萨人、努比亚人也都有明显的黑人与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混血的体质特征。今苏丹共和国、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及肯尼亚的一些部族,都有明显的古代白种人与黑种人混血的体质特征,因而在文化方面,我们一般把今天的毛里塔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这几个国家,看成北非文化与黑非洲文化的交替重叠地带,其文化是两大文化区域的混合型文化或过渡型文化。
在苏丹型尼格罗黑人分布区以南的非洲地区,即从赤道线地区开始一直向南抵达南非之角开普敦的整个非洲大陆南部地区,便是班图型尼格罗黑人居住的世界了。班图一词,是用于指赤道以南整个黑人成百上千个部族的统称,因为这些部族,有着一个共同的最初的起源地,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他们从这一起源地不断地向非洲东部、南部迁徙。虽然在以后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生分化,在文化上出现了不同的特征和新的属性,但这种共同的人种源流,使他们在血统及语言方面一直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共同的传承关系,从而可以把他们作为尼格罗黑人之一大类型来看待。
班图型黑人在体质方面有别于苏丹型黑人的共同特征,一是肤色呈浅灰黑,有的呈浅肉桂色,二是额部不太突出,鼻翼也较高较直,嘴唇不太厚。在文化方面,班图类型的尼格罗黑人最为明显的共同点在于语言方面的相通或相近。尽管班图族群黑人在上千年的迁徙中分布到了广阔的非洲大陆中部、东部和南部,分成了数百个不同的部族,相互间地域相隔十分遥远而且封闭隔绝,但是在语言上却十分接近,语法结构相近似,还有许多核心词汇都是统一的,因而较之苏丹型黑人在语言方面严重分割破碎的情况,班图型黑人却是语言上较为统一的黑人类型。
班图人最初的起源地,目前学术界一般趋向于认为是在赤道线附近的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交界处的地区。在多年的班图人迁徙过程中,班图人的迁徙大致分为向东、向西、向南三个大的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分成多少不等的几个支线,迁徙时间有早有晚,而且迁徙方面也不是直线的,往往还有曲折迂回和反复,迁徙中也不断发生分化,重组和汇融,结果是使非洲古代的民族结构形成较为复杂交织的局面,在整个班图类型黑人种族中分化成数百个不同的部族。大致说来,向东非和印度洋方面迁徙的班图型黑人,一部分在东非的大裂谷湖区和尼罗河上游地区停留下来,并与当地的属欧罗巴白色人种群的含米特人混合而形成所谓的“班图含米特人”,与属东苏丹尼格罗种黑人的尼罗特人部族混合形成“班图尼罗特人”。这类混合型部族中较主要的部族有吉库尤人、坎巴人、戈戈人、卡维朗多人、干达人等。吉库尤人是今肯尼亚的主要民族之一。干达人在19世纪建立过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布干达,并成为今乌干达的主体民族。继续向东迁徙的班图人,有的到达了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沿岸地区,甚至出海到达了桑给巴尔岛、奔巴岛诸岛屿上,与先后来到这里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混合,形成独具特征的“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是一种以尼格罗班图黑人为主体而又混合了中东、南亚诸人种的一种混合型人种。这一人种后来在东非大洋岸地区不断繁衍扩散,成为东非一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有统一语言“斯瓦希里语”的非洲古代民族。其中一些人甚至还渡海扩散到了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上,对这些群岛的古代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向南迁徙的班图人,也称之为中路迁徙的班图人,扩散的范围和迁徙的路径就更为广大更为复杂,并且形成几次迁徙高潮,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的向非洲的东南部、中南部和南部推进。后来者越过早先迁徙部族的居留地带继续向前。大体说来,中路向南迁徙的班图人,分布到了今赞比亚、莫三鼻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等国的范围上,较大的班图型部族如马夸人、亚奥人、绍纳人、马卡兰加人、茨瓦纳人、祖鲁人、恩戈尼人、恩森加人、图姆布卡人、曼德贝莱人、聪加人等。这些大的班图族支系,往往也相互重合、分化和交织在一起。在一千多年的迁徙历史进程中,他们排挤或同化了当地落后的原始居民即科伊桑人种的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或将他们驱赶到了南部非洲边远的今安哥拉、纳米比亚等国的地带。在迁徙过程中,班图族人各自的文化发展水平、生存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祖鲁人作为其中一个较大的班图支系,形成若干支祖鲁人部族,建立了较为发达和稳定的祖鲁人政治共同体,是南部非洲较有影响的古代民族。有的班图人支系,如属于绍纳人一支的马卡兰加人,曾建立过以巨型石头材料建筑城堡为特征的古津巴布韦文化,又称之为莫诺莫塔帕文化,但这一文化后来消亡而不复存在了。
向西迁徙的班图人中,除一小部分迁徙到几内亚湾的地区与苏丹类型黑人混杂外,主要在赤道非洲的西部热带雨林地区散布开了。他们在以巨大的刚果扎伊尔河流域及刚果盆地为中心的地区,形成独特的赤道非洲热带雨林型班图族各黑人部族文化,在这个巨大的热带雨林地区,班图人利用掌握了冶铁技术和金属工具武器,以及初步发展起来的热带雨林农业技术,开辟了原始茫茫的热带雨林,排挤或灭亡了当地土著的原始居民尼格罗利人种的俾格米人,形成了有别于北方苏丹型黑人文化亦有别于东非、南非班图型黑人文化的赤道非洲热带雨林班图黑人文化。这种热带雨林班图黑人文化,包括今喀麦隆、刚果、加蓬、扎伊尔,以及安哥拉的北部地区。较大的支系有刚果人、基姆本杜人、乌姆本杜人、芳人、姆庞圭人、奥万博人、赫雷罗人、太凯人、班吉人、隆达人、本巴人、库巴人、卢巴人等。作为与散居在东非的东班图人如,斯瓦希里人相区别,一般把上述西部的班图人称之为西班图人。西班图人的某些支系,历史上曾在热带雨林地区建立过初具古代王国规模的政治实体,如公元519世纪的库巴国、1519世纪的刚果国、519世纪的隆达国、世纪的卢巴国等。其余的西班图人曾长期分布在赤道雨林深处,只形成过小规模的热带雨林部族组织。
非洲尼格罗种人的生理体质的形成,与尼格罗种人生存的非洲大陆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有紧密关系,是尼格罗种人在适应非洲大陆炎热的气候条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尼格罗人的许多生理特征,比如黑色的皮肤,较发达的汗腺,皮肤较薄,皮肤中的丰富的毛细血管,都有助于防止阳光照射的伤害,而且散热快,有助于在热带潮湿闷热的环境中生存。而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较之黑色人种在热带生存的能力就要差些。黑人的体质也有较强的抵抗或适应一些热带疾病的能力,如疟疾对黑人的侵害就要比对白人的侵害较轻些。从全球人口的肤色来看,黑色素的多少是随距离赤道热带地区的近远而增减的。热带地区的居民,穿戴少,终年受阳光直接照射,皮肤内的黑色素积淀不断增多并世世代代遗传下来,是尼格罗人肤色呈黝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黑非洲的其他种族及分布
除了尼格罗黑色人种群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还存在一些次要的种族,大致可分成两类,一是赤道以南地区当地原始古老的土著种族,二是黑非洲的混合型种族,包括赤道以北靠近撒哈拉边缘和东非印度洋沿岸直到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的混合型种族。前者在整个黑非洲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发挥过什么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是一种边缘性的落后文化,后者则在黑非洲文化发展史上扮演过十分关键性的角色,是联结黑非洲文化与外部世界其他文化的一种起中介纽带作用的过渡性种族的文化。
(1)、原始古老的土著科伊桑种人和尼格利罗种人。在今天的非洲西南部,即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境内,那广阔的稀树大草原和卡拉哈里沙漠上分布着一些属科伊桑种人的古老居民。他们分成若干个大的支系,如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他们在生理体质特征方面,似乎兼有尼格罗黑人和蒙古利亚黄种人的人种特征,如卷曲的头发,宽矮的鼻子,但肤色又是黄黑色。目前学术界对科伊桑人的种族和起源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种族,有的认为他们与黑人有紧密的关系,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是南部非洲一些更为古老的居民,早在班图黑人迁徙来到之前已生存在南部非洲的广大地区。只是后来受到了班图人的排挤、人数不断减少、分布的范围大大缩小,有的被班图人同化了,有的被灭绝了,残存下来的集中到了南非的开普地区和奥兰治河流域。到了近代,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又一次受到西方殖民入侵者的残杀,幸存的少数人逃进了遥远的干旱草原深处和卡拉哈里沙漠中。另一个原始古老的土著人种是俗称为俾格米人的尼格罗利人,他们或许是非洲热带雨林地区最古老的原始人类中残存下来的一支,他们在班图人迁徙过程中受到排挤,命运同科伊桑人大体相似。残存的少数人生活在刚果河盆地热带雨林深处,过着小群体的原始狩猎和采集生活,俾格米人已经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讲班图黑人各部族的语言。这两个古老原始的人种在非洲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尼格罗黑人的兴起和扩散蔓延而迅速地下降减弱了。今天,他们在非洲总人口的比重已不足百分之一。但是,从整个非洲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是非洲最为古老的土著居民,因而探讨他们的历史起源,他们早期进化发展的历史和特征,以及他们与非洲远古不同阶段上古人类化石文化的关系,无疑对非洲文化史的研究,对非洲人类早期历史演进之谜的揭示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这两个古老人种一直引起学术界 (2)、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上以蒙古利亚黄种人为主体混合而成的居民。马达加斯加岛与附近的毛里求斯、留尼汪、科摩罗、塞舌尔诸岛屿上的居民,是由许多人种成分混合而成的。马达加斯加从很古老的年代,就有了人类的居住。在漫长岁月里,不断有人渡海登上这块巨大的岛屿居住下来,这些人分别来自遥远的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还有的来自阿拉伯半岛和东北非,当然也有来自非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他们世代混合杂居,形成混合型的马达加斯加人,现在一般统称之为马尔加什人,从人种上看,马尔加什人是以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蒙古利亚黄种人为主体的混合人种,操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言,岛屿西部一侧受非洲黑人文化影响要更明显些,中部和东部则以古代东南亚文化为主体。马达加斯加人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支系,中世纪时曾形成一些初具规模的小王国政体,到19世纪全岛的文化一体化和政治统一达到较高的水平,建立了以中部梅里纳人为核心的封建化的统一国家。从黑非洲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尔加什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在非洲唯一的尼格罗种黑人与蒙古利亚种黄种人相混合的“黑人黄种人”文化发展的模式,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史含义和研究价值。事实上,马达加斯岛的古代文化在许多方面与非洲大陆本土的黑人文化颇不相同,比如它那将全岛大多数居民等统一起来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多元一体色彩的马尔加什民族文化,它那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文化模式,它那具有一定中央集权形态和以水稻灌溉农业为核心的古代集约化农业,都具有很浓厚的东方文化的色彩。但另一方面,马尔加什人文化中的尼格罗黑人因素又是十分重要的。因而马尔加什人和马达加斯加文化史,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亚非混合型文化,黑种人与黄种人两大人种文化混合而成的封建化国家的典型。
(3)、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带的混合型人种。在非洲大陆的北方地中海沿岸,包括埃及尼罗河中下游地区、马格里布地区,以及撒哈拉地区在内,很早就居住着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的居民,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较浅,眼睛深黑色,脸窄,额部不突出,鼻子细窄且有隆起。这些居民在上古时期大体分成两大类,一是居住在埃及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及其附近的古埃及人,古埃及人讲科普特语,不断有来自中东地区、波斯、罗马的征服者融汇其中,二是讲柏柏尔语的北非古老游牧民,一般称之为柏柏尔人或利比亚人。公元8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大举迁徙到埃及和北非地区,并使埃及和北非的原住民族逐渐地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形成中古时代北非居民的主体。
上述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很早以前就与撒哈拉以南的尼格罗黑人有交往联系。一些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穿越撒哈拉沙漠而进入尼格罗种苏丹人地区,并在那里居住下来,从而在黑非洲形成一些有欧罗巴血统的居民。如在西非广为分布的富拉尼人(富尔贝人),是柏柏尔血统的居民,他们到处迁徙,过着游牧民生活。并且与苏丹类型的黑人,如豪萨人长期混杂居住,相互通婚交往,使豪萨人带上了尼格罗苏丹黑人与北非欧罗巴白人混合的人种特征。这种人种混合,同时也是文化、语言混合的过程,是北非文化与黑非洲文化交往整合的过程。豪萨人中还混杂了一些阿拉伯人的血统,并且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创立了以阿拉伯字母符号为基础的豪萨文化。在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马里,也有不少由沙漠柏柏尔游牧民与黑非洲居民混合而成的部族,使这些地区的人种、文化、语言也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4)、东北非地区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等国的居民,不同程度地有着欧罗巴白色人种与尼格罗黑色人种混合的特点,这个地区的居民,是由古代讲库希特语的埃塞俄比亚人、讲尼罗特语的东苏丹黑人、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三部分混合而成的,其体质特征是皮肤暗黑稍红,头发呈深棕色,眼睛暗黑,颅骨呈椭圆形,鼻直而窄,今天这一混合人种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三国境内,并是这三国现代居民的主体。他们分成许多个支系或部族,如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提格里尼亚人、盖拉人、阿法尔人、萨马勒人、萨布人和贝贾人等。在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居民所创造的古代文化,比如古代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文化等,相当发达,在黑非洲与北非、埃及、阿拉伯世界的联系交往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黑非洲文化中的语言体系
相对于人种结构来说,黑非洲文化中的语言体系和语言状况,则似乎要复杂得多。而且,人种结构和人种差异,包括人种的体质特征、血缘关系,对黑非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黑非洲文化独特征的形成,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或直接的对应关系。而语言则不同,黑非洲复杂的语言体系,语言状况的变化,对黑非洲文化之进程却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黑非文化中的许多现象都是由于语言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同样,黑非洲文化也对黑非洲语言状况产生深刻影响。比如,黑非洲文化中的封闭性是造成黑非洲语言十分破碎、分割严重的重要原因,反过来,黑非洲语言的破碎与分割,又进一步强化了黑非洲文化的封闭性,造成黑非洲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困难。
黑非洲语言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分割性和零散状况,大大小小的成百上千种语言交织混杂在这块大陆上,使黑非洲大陆的语言分布图犹如一块五光十色斑斑点点的拼图。就居民的数量同语言的种类相比较,黑非洲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语言最多样化的地区,按语言学家D?多尔比观点,非洲语言大约有种。但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争论。因为语言的分类和统计常常有不同的标准,有的可算是独立的语言,有的可能只是方言或土语。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黑非洲的独立语言有种左右。
对于这成百上千种独立语言,人类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研究归类,按照各种语言的谱系关系、民族和地理因素、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词根进行分类描述。这方面,各国学者的分类有很大不同。美国语言学家J?H?格林伯格将非洲语言分为四个语系的分类方法,在世界学术界影响较大。这四个语系是:一、亚非语系;二、尼日尔刚果语系;三、尼罗撒哈拉语系;四、科伊桑语系。四个语系中,亚非语系又称闪含语系,主要是北非古埃及人、柏柏尔人、埃塞俄比亚人、苏丹人、阿拉伯人的语系。在黑非洲,属于闪含语系或亚非语系的尼格罗黑人语言,有豪萨语。豪萨人是属尼格罗黑色人种群的一支,人种上属黑非洲,语言上则属北非地区的亚非语系。
下面我们大体依格林伯格的方法概述一下非洲黑人的语言状况。
(1)、尼日尔刚果语系,这是非洲黑人种族最主要的语系,黑人种族的两大类型苏丹人和班图人的语系,大多可以归入这一语系。这一语系的范围包括了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西洋几内亚湾地区,一直到整个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黑人的数百种语言,尼日尔刚果语系一般分成5个语族。它们是:(a)曼德语族,主要分布在今马里、几内亚、塞内加尔、冈比亚、利比里亚境内,较大的有马林凯语、班巴拉语、索宁凯语、迪乌拉语、门德语、克佩勒语等;(b)西部大西洋语族,主要分布在塞内加尔到利比里亚的大西洋沿岸,较大的有沃洛夫语。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非广为分布的富尔贝人,其人种属白色人种,但其语言又属尼日尔刚果语系中的西部大西洋语族;(c)沃尔特语族,主要分布在沃尔特河流域上游和加纳,较大的有莫西语、古尔马语、达贡巴语、卡布雷语、塞努福语;(d)克瓦语族,主要分布在从尼日利亚到利比里亚的几内亚湾沿岸地区,较大的有约鲁巴语、伊博语、巴乌莱语、阿尼语、埃维语、特威语、芳蒂语;()贝努埃刚果语族。这里一个十分庞大的语族,包括了班图尼格罗黑人众多部族的语言。它起源于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交界的贝努埃河地区,扩散到广大的非洲赤道地区、东非和南部非洲。较大的有布隆迪、坦桑尼亚、扎伊尔地区的隆迪语;卢旺达、扎伊尔地区的卢旺达语;扎伊尔、刚果、安哥拉地区的刚果语;喀麦隆和加蓬的芳语;喀麦隆的林加拉语、蒙戈语、卢巴语;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西部的斯瓦希里语;津巴布韦的绍纳语;安哥拉的隆达语、基姆本杜语、乌姆本杜语;莫桑比克的马夸语和聪加语;博茨瓦纳的茨瓦纳语;南非的祖鲁语;莱索托的索托语;马拉维的马拉维语。
尼罗撒哈拉语系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到尼罗河上游地区之间,大体上尼格罗黑色人种苏丹类型黑人中的东苏丹人部族语言都属这一语系。较大的有尼日利亚北方的卡努里语;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丁卡语、希卢克语、努埃尔语、卢奥语、马萨伊语。
科伊桑语系是非洲南部原始古老居民科伊桑人种的语言,主要有霍屯督语和布须曼语。目前讲这个语系语言的非洲居民已经很少。
四、黑非洲语言体系的演变及对黑非洲文化的影响
古代非洲黑人语言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分割情况较为严重。各个在源流上有共同亲缘关系的语言,在以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相互间处于封闭而没有交往的状况下,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的独立语言。历史上,各个不同语言族体的古代黑人居民大规模长时间的往返曲折的迁徙和分化,更使非洲的语言分布十分混乱和零碎。加上黑人各部族成百上千种语言中,除豪萨语、斯瓦希里语等极少数语言在较晚的年代通过阿拉伯文字的引入而创立文字外,其余黑非洲的语言都是没有文字的口头语言。没有文字的语言,分化和变异更加容易,更加脆弱而缺乏稳定性。在与外界封闭而又没有文字的状况下,不少黑人语言,尤其是那些小部族的语言,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种的变动,包括复杂的分化、解体、衰退甚至消失。语言的分割和缺乏长期的稳定能力,对黑非洲文化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历史上,除了少数几种规模较大的语言如豪萨语、斯瓦希里语、约鲁巴语、伊博语、马林凯语、绍纳语有着较稳定的语言传统,并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一体化的有力手段而促使用这类语言的黑人民族形成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机体外,大多数黑人语言群体的民族一体化程度都是很低的。但另一方面,古代非洲黑人的语言发展历史,又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内容十分丰富的语言文化遗产。一份庞大的人类语言文化财富,为现代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研究人类语言文化的历史和体系提供了极富挑战性和极富价值的语言文化资源。
近代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大陆的入侵,以及西方教育文化的传播,欧洲语言在黑非洲许多地区有了较快的普及流行,尤其是进入19世纪后期对非洲大陆实行分割并建立起有效的西方殖民地以后,欧洲语言中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在非洲有了不同程度的迅速扩散,在许多地区日益显示出取代当地土著语言而成为通用语言的趋势,黑非洲大陆的传统语言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黑非洲文化的演进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欧洲语言的传播流行过程,同时也就是欧洲文化在黑非洲传播流行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欧洲语言取代当地黑人土著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欧洲文化取代黑人传统文化,欧洲文化得到扩张而黑人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过程。西方的宗教、教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伴随着欧洲语言的扩散而在黑非洲传播开来的。
第二,随着欧洲语言成为黑非洲各个地区各个殖民地的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黑非洲传统语言的分割封闭状况开始被打破,近代黑非各殖民地的建立,实际上开始了以欧洲外来语言为媒介或纽带的黑非洲区域性的语言文化及民族与社会统一聚合过程。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的流行使黑非洲极为分化复杂的传统语言结构在外力的推动下趋于统一简化。分割破碎的黑非洲语言状况,由于欧洲某个宗主国单一语言的流行普及而趋向统一整合,众多的部族开始使用一种统一的外来欧洲语言。以这一外来的殖民宗主国语言作为通用的、官方的、共同的语言,在公共的交往活动,商业贸易、学校教育、宗教活动和其他一些社会性的活动中,有了共同的交往媒介和沟通手段。这一状况,在后来获得独立的各新兴非洲民族国家中,大多沿袭了下来。
第三,欧洲宗主国语言在黑非洲各殖民地的传播流行,还引起黑非洲文化由传统的非文字文化向文字文化转换过渡。这种转换过渡大致分两个阶段或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开始时间较早,近代早期当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黑非洲以后,为在黑非洲那些所谓的土著黑人“异教徒”民族中传播西方宗教福音,使当地的黑人在皈依欧洲天主教或新教之后能参加宗教活动,读懂宗教经典和宗教文献,并培养土著黑人神职人员,欧洲传教士曾用拉丁字母符号给许多黑非洲土著语言配制了文字系统,比如用拉丁字母创制的约鲁巴文、伊贾文等。然后用这种文字将基督教的《圣经》和一些宗教文献翻译成当地语言文字的书籍,有的传教士还利用这种拉丁字母文字编纂了许多种黑非洲土著语言的词典字典,对土著语言加以整理和统一。这类文字,有的直到目前还在使用。第二种方式,是到了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人在黑非洲各地创办了一些学校,尤其是在19世纪末以后,欧洲完成了对非洲的分割并建立殖民地政权机构,欧洲人直接的政治统治、商业贸易活动、教育机构的发展,殖民当局推行欧洲宗主国的文字,使英文、法文、葡萄牙文在非洲得到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黑人有了英文、法文、葡文书写能力,从而推动黑非洲社会逐渐从无文字社会向文字社会过渡。
溯古追风的成长,感谢一路有您!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jtqk/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