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开始,在地产同行的朋友圈里,全国的紧锣密鼓的调控消息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大家一下子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河北白洋淀,雄安新区的建设宏伟蓝图变成了全国人民的头条。经过几天,感觉热度逐渐散去,最近也看了好多网上评论,我也想说说我的一点点粗浅看法:
1、雄安建设不容易,要成功,内外部因素都要具备
雄安新区建设不容易,并不是有伟大雄心就能做成所有事,解放后15年赶英超美的教训还摆在哪里呢。
新华社讲雄安的时候,是放在和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一起说的,其实有意无意忽略了其他如曹妃甸、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等,之所以只说深圳和上海,无非是因为这两个公认成功。
如果认为能够出台政策基本都算是有充足内部支持的,所以思考一下在这里面成功和不成功还都是因为外部大势。深圳特区开放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发,深圳抓住了对香港的贸易,和香港向内地的制造业转移趋势。92年开放浦东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一些力量,开始集中建设特大城市,建设浦东实际上就是建设上海,符合那时候的集中资源到超大城市的趋势。后来曹妃甸的趋势走首都的重工业转移,滨海新区做了一个京津冀的港口特区,立意都不如深圳、上海高,所以最后也没有算是取得公认的成功。
所以雄安能不能成功,其实是看究竟能把握怎样的大势,符合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2、新区装进去什么产业最关键,雄安可能成为创新之都吗?
城市是一个容器,能装进什么决定了这个城市最终的地位,我们可以从这个视角来看看雄安。
行政机关是最容易被装进去的,过去很多中国地方政府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搬政府,政府所在地动了,相应的配套就动了。住房、学校、教育、医疗这些配套类的就动了。
但这会不会有城市级的配套迁移,可能比较难,那种本身就会医院短期内可能很难迁移,或者说迁移后很难达到原先的标准。历史看没有成功案例,远迁西安的交通大学,迁往合肥的中科大,解放前迁往台湾的清华大学等等,以及遍布中国各城市郊区或者三线城市的大学城,甚至看美国的经验,郊区山清水秀地广人稀的大学排名都在下降。我们发现其实不依托于伟大城市,很难产生伟大大学。
商业能搬过去吗?很难,在商业这个环境里,先有蛋先有鸡的问题答案很清楚,得先得有需求和市场,然后才有商人。
从新华社通稿看,似乎动了创新资源的主意,那么创新资源搬过去难吗?很难,主要问题是创新的产生比较有偶然性,往往依赖能力而不是依赖资源。中国大大小小搞创新之都的城市很多,最后起来的不过是深圳、北京、杭州,上海这方面都显得有点跟不上,这显然不是资源不够问题。全球范围看,创新大国最后也只有美国,以色列等,连日本、欧洲这些传统强国也都指望创新冒出来,所以创新看来最难规划。前一阵子买了本英文书《thesmartestplacesontheearth》讲一些美国位于锈带的工业城市转变为新型创新中心的案例,也能看出其实创新有点像撒种子,碰运气,所有事做对了,长出来的概率也小于50%,所以很难适应变成举国之力于一点的期望。
新城变成政府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田?有可能,因为政府能够直接作用到自己身上,但是用建新城的方式做综合配套改革,即使成功,也像是一个小的样板创新工程,太实验室化,往往会流于纸面,难以全国推广,起不到政策效果。
装入北京疏散的工矿产业制造业?最容易,但是应该不是这次的目的,建新区的目的不是不只是建一座新的城市,大家都没有耐心等待城市从二产到三产的转化,这次这个有雄心的计划,会一下子建立一个三产为主的城市。
思考来思考去,装什么东西进新城是最难的事情,我们领导层更有智慧,我们可以持续白癜风如何根治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jtqk/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