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书院制离理想有多远文/泽园书院张绘恒在我大二下学期的某一天,南审突然宣布由学院制变为书院制,一夜之间各种各样的抱怨、愤怒、甚至批判充斥在非官方的社交网络中。如今半年过去了,改革震荡的痕迹渐渐淡去,我也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开始了自己交换生的日子,在异国他乡,见到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不同的思维和文化习惯,我对书院制也有了不同的看法。毋庸置疑的是,书院制改革的初衷为了更好地维护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具体而言,我认为书院制有助于实现以下四方面的愿景:实现学生的自主与自治;促进管理的去行政化;拓展学科视野和社交圈;解放对本科生教育思维局限。首先是实现学生的自主与自治。比如说学生活动,在南审,学院领导掌握着发起活动的主动权,常常是“上有号召下有行动”,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被动接受任务(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由于缺乏内在动力,不得不把自己的团学工作转化成很多硬性指标来完成。而参与者呢,有的是受着“综测”加分的诱惑,有的是“被抽签”所迫,有的则是半推半就来凑人数的。反观国外高校,学院只负责教学,各学院非教学人员则从事着服务而非管理工作;除了上课,学生则一般会以house为单位,自主地组织、参与活动。而这些活动完全是由组织者凭兴趣和爱好来组织的,参与者也有很大的自由权。由此我认为,书院制改革之导向,是将管理的重心向学生自治倾斜。其中的关键,是学生社团要发挥主导作用,而团委、学生会等“官方组织”的职能则应当渐渐向服务转变——这个服务的重心,是帮助社团发展。比如,对那些收取会费却无法履行应尽义务的社团,社团联合会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除传统的向社团收取考评材料以外,应该采取更多方式如主动观察、取样暗访、调查问卷等等,对于不合格的社团予以毫不留情的注销——这样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留给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高质量社团,让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在众多社团中,我觉得体育社团尤其重要。我是原国审院田径队篮球队的成员,在校级赛事中也获得过名次,但出国后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和国外同龄人巨大的差距。游泳、长跑、攀岩……在这些项目中,无论头发灰白的中年人、身材发福的妇女还是身高不到我胸口的孩童,我的耐力、速度、平衡感相比他们都要差很多。联想到在国内时,学校很多人参加区区米、米的测试都像死过一回,这其中的差距简直无法想象。因此我们的书院,应当尤其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活动的建设。没有强健的体魄,我们拿什么面对将来巨大的竞争和压力,拿什么来保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激情?其次是促进管理的去行政化。管理行政化的形成源自中国自有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土壤,在这里我很难、也没有资格去评判它的是非优劣。但我认为,为了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为了“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了形成更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会是一个大趋势。而这个过程之艰难,将甚于90年代初国企改制等我们已知的改革。现在,书院书记、辅导员的办公室由教学楼、行政楼搬进了学生社区,在每天的你来我往中,辅导员和每一个学生都渐渐熟悉彼此,互相的交流不再是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代理。同学们也渐渐看到,辅导员是一些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姐姐,他们辛勤的身影和热情的心,会让大家不再将他们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而辅导员除了要走出办公室,走进宿舍、操场、活动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学校、对专业、对生活的热爱,还应致力于行政工作的高效和条理性——而这应建立在一套完备、可操作的书面制度的基础之上。我办理交换生签证时较不顺利,是因为南审和比陀大学的到期重签的协议不够及时。每次到负责相关事务的老师的办公室,都会看到她对着厚厚的资料档案异常辛苦地工作。于是我就想:“是工作太多人手不够?亦或是无章可循而手忙脚乱?”行政工作的制度化书面化则可以事先提供详细完整的告示说明、严格的截止日期、统一的修改重置、完善的应急机制等等,而不是永远在面对临时的突发状况,付出无谓的辛苦。此外,书院管理过程中还应减少日常行政对学生工作的干涉,而加大专业老师的相关指导,而作为负责人的那些学生,也应建立应有的责任感,摒弃“大树下面好乘凉”的想法,不要将自己的权力依附于所谓的“官方”。再次是拓展社交圈与学科视野。过去以学院为单位开展活动的组织形式,诚然让学生对专业单一的班级抱有较强的归属感,却也无形中限制了我们向外探寻的尝试。而我们若想了解不同专业、寻找自己兴趣点和潜力空间,书院制则应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也许是还在改革过渡期的关系,目前南审书院班级基本仍是同专业甚至同学院同班级。我个人认为,如果要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在管理成本允许的前提下,校方应尽可能打散专业安排宿舍。在学科视野方面,学校正一步步向“专而全面”的道路前进,各种人文社科的通识讲座、选修课如火如荼,先锋书店的入驻也令人兴奋不已。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异常地欣喜。但忧虑依然存在——南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水”得有目共睹。除同学们大量的翘课外,通识课程每周一节,一学期也就18节左右,就算次次都听,一学期下来的学习效果和听一场讲座的效果不分轩轾。南审是财经类院校,而财经课程是跨越文理的学科,我们既不能缺少数学思维与逻辑能力,也不能缺少发散思维与阅读能力;而要能同时涵盖文理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因此我认为,学校应提高通识教育的课程要求,比如增加大作业、考评、课外阅读量的频率和难度,减少单个课程学习人数,除大班授课形式外加入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的教学。这样,同学们才会用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通识学习。上学期我选学了外教Omar开的PhilosophyAroundtheWorld,受益良多。在最后一节课告别时,Omar认真地告诉我要KeepPassionForThinkingandTalking。然而在一开始,这门课却因为选的人过少,而面临差点被教务处叫停的命运,还是杜雅迪同学不辞辛苦地到处找人报课,才让其避免夭折。如今在比陀大学,除了审计会计的专业课,我也常常旁听Philosophy,InternationalRelationship和PoliticalScience。在花了大把的时间查单词、查术语、克服语言后,我学会了通过系统的理论从外国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外交地位和政策;明白哲学有多种流派,“唯心”、“形而上学”也绝对不是像高中政治课本上描述的,种族、性别的歧视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在这里的哲学教授知道我没有选这门课后,依然拿出StudyGuide告诉我要读哪些书——这让我想起南审的老师们,他们面对学生提问时候同样拥有的的那份耐心细致。所以我要建议南审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掌握好身边的资源——学校有那么多好老师,为什么不多找他们问问学业上的问题、生活上的迷茫?学校有那么多好的外教,何必要花大把的钱、挤沙丁鱼罐头一样的D7、花来回几个钟头的的时间去市中心的托福雅思培训中心?学校有那么多的讲座、比赛、社团活动,何不参与进去体验和同伴们为同一目标努力的快乐和感动?只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会发现书院制的南审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多。最后,是解放对本科生教育思维的局限。也许很多选择南审的同学和我一样,是抱着强烈的目的性而来的——毕业之后好就业。于是,4年之间忙于学习、考证、奖学金、入党、学生工作、竞赛、志愿者、实习项目……就为了4年后那薄薄的简历上能多几行光鲜的小字——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我们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激烈的竞争使一般劳动力无比廉价。而同时,传统的社会观念让男人为“有房有车”奔波拼命,让女人因为外界不断给予的“女强人”、“剩女”的标签而疲于招架。但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南审能通过书院教育让南审学子们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只在于追求金钱和地位;我们的追求不止于碌碌工作而是一份可以终身致力的事业;我们可以寻求理想而并不只是谋求生计;我们不一定非要进入四大、政府、银行、强,而是秉承审计人的道德操守和理想文化,于各行各业践行“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信念;我们不一定只把人生的坐标定位在北上广深做一个城市蚁族,我们可以下到农村基层,可以漂洋过海,可以带着中华文化理想去全世界播种,去参与一切普世议题。此时正是南非的春季,窗外紫色的Jacaranda已经盛开,我不知道它的美丽背后是否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夜深人静时我会意识到自己究竟是个飘摇在外的游子,便突然有些寂寞。听闻许多南审的消息,比如润园二楼新开了许多小吃;宿舍的妹子们一改晚睡陋习每天12点之前熄灯睡觉;校领导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富有激情而接地气的演讲;
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倍他米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letuoliyaa.com/jtqk/926.html